高校“掛科榜”風靡網絡迎來一片叫好
沒有“掛科”,那還能叫大學?
正逢高校期末考試季。昨日,一份不完全版的《中國各大高校“掛科王”科目榜》風靡網絡,全國近30所知名高校的學生“吐血推薦”,將該校的“掛科王”科目頂到榜單。
“有一年,60人的班級掛了44人。”這是復旦大學學生在力推《自動控制原理》上榜的推薦語。北大的《應用隨機過程》、華中科技大學的《電路原理》、西安交通大學的《概率論》、同濟大學的《機械制圖》被稱為“掛完上冊掛下冊”。而在武漢大學,“掛科王”是《近代史綱要》,該校甚至還流行一句話:“校車上請給老弱病殘孕及掛掉史綱的弱勢群體讓座。”東南大學的《機械設計》也憑借50%的掛科率讓學生們膜拜為“殺手”。同時上榜的還有南京大學的《有機化學》、《生物化學》、《計算機組成原理》,南京理工大學的《數學分析》。
榜單顯示,理工科掛科明顯高于文科。而從學生所掛科目的類別來看,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位于前列。記者就這幾門上榜的專業課詢問了省內高校,老師們認為,這幾門課的確相對較難,但掛科更多的是態度問題,而非能力問題。南京理工大學教師班恬表示,目前功課的難度并非是影響“及格率”的主要因素。“拿榜單上的數學分析來說,其實是工科生的基礎課,比高等數學略難,老師在出卷時候,會保證有80分的內容是基礎分,只要認真上了課的學生,掛科是不可能的事情。”對于南大上榜的“掛科王”《有機化學》,南大化院輔導員李興華告訴記者,南大化院的《有機化學》,掛科率一般在10%左右。“但難度并不大,可能是因為選修人數太多,除了我們化院,很多學院都要上這門課,就像全校大部分院系學生都要上《高數》一樣,所以上榜了。”而對于掛科率號稱超過50%的《機械設計》,東大流動助教趙揚老師介紹說,作為主要專業課,這門課程的確有難度。“機械學院老師對學生要求很高,平時抓得很緊,學生只有通過努力才能過關,分數也不會特別高。”
“快來膜拜‘殺手’吧!”對于“掛科王”科目,出乎意料的是,其實學生們是恨中有愛,“喜歡讓學生掛科的教授被稱作‘殺手’,如果一個大學沒幾個‘殺手’,斷然沒有資格叫名校。”在中科大的貼吧里,曾有學生這么總結。“沒有掛科的大學,便不是完整的大學”,這已經成了現代高校學子的一種共識。有同學小魏在推薦該校《計算物理》時,特意發來期末考試要求,“真題,不提供;形式,任意可能;時間給足,但你們絕對做不完。”小魏說,老師的嚴格把我震到了,“如果是抱著混過去的態度考試,那就要付出代價。”
有老師表示,其實“掛科”是倒逼學生好好學習的辦法,比上課點名還有效。“掛科”的本質是學校教學質量的評估方式。事實上,高校之間對于“掛科”也有不同的把握,記者了解到,為保證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少學校規定了課程考核的不及格率。據華中師范大學去年12月30日的新規,要求該校所有課程,總評成績不及格率不得低于5%,否則將由學院組織進行復查,校內外專家進行抽查。而北京大學早在2012年,就杜絕了考試100%的通過率,將不及格率控制在1%-10%,如果出現某門課學生全部及格的現象,學校將會追究老師的責任。
其實,“掛科”在歐美發達國家更為普遍,這源于這些國家“寬進嚴出”的教學理念。有數據顯示,在荷蘭有些學校,課程及格率只有30%左右,而在美國只有60%的大學生能夠在6年內畢業。
“其實這個榜單上該掛科的學科還是少了,如果認真考試,那些上課睡覺,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學生都應該掛科。”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由于省內高校限制考試不及格率的上限,超過15%的不及格率需要上報學校說明原因。“沒有老師會冒著一邊被學生罵、一邊被評定為教學事故的風險為難學生。”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高校,暫時沒有給不及格率設置下限,相反不得高于15%的不及格率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因素,壓低考試難度,甚至唯恐學生不通過而考前“劃范圍”,“皆大歡喜”地全員通過是一種常態。
不少大學生對記者直言:“很多考試都是交論文,考試就是抄書,答案全都在書上,加上不少科目開卷,可以說只要是識字的都能過。”記者了解到,由于大多數課程的平均分都在80分以上,以至于平均分在60多分的課程就被視為“殺手”課程,讓學生望而卻步,能躲則躲。南京大學大四學生邵凱翔告訴記者,在身邊不幸掛科的同學里,幾乎沒有人是因為功課學的差,絕大多數是因為翹課太多。“學校有規定,上課點名三次不到,不允許參加考試,因此而未能參加考試而掛科的學生居多。”
“事實上,寧可看到一半學生重修,也不愿意看到大家都拿著高分,工作了卻什么都不會。”蘇大學者葉冰表示,國內大學入門關口在高考的環節,通過嚴格選拔之后,進入大學就開始相對寬松,高中階段的應試教育,到了大學開始不再管用,才出現了“掛科”的現象。在這個意義上,“掛科率”無疑以另類的方式,給了大學生和學校一個善意的警示。記者楊頻萍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