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榮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推進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作為1983年《海上交通安全法》出臺同年步入工作崗位的海事人,我親歷了《海上交通安全法》從制定到實施再到修改近40年的歷程,見證了《海上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規制度體系在維護我國海上交通安全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對《海上交通安全法》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1983年出臺的《海上交通安全法》相關內容已遠不能適應航運和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以寧波為例,寧波舟山港已躍升為世界第一大港,2020年貨物吞吐量達11.7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872萬標箱,港口規模、船舶流量、船舶大型化發展與40年前相比呈指數級增長。《海上交通安全法》應時代變革,在優化通航環境、加強船舶和船員管理、精簡行政許可、規范海上搜救和事故調查機制等方面作了全面的修改完善,更好地適應了海運事業和港口發展的新需求,也為一體化監管、數字化監管等新興監管模式的探索推行創造了良好條件。古語云,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仍需以“善治”為保障。在浙江轄區全面貫徹執行《海上交通安全法》,需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推進數字化改革,不斷強化監管機制創新,持續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全方位推動浙江海事事業高質量發展,全力以赴確保新法落地見效。
全面貫徹《海上交通安全法》,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加快建立健全海事港口融合發展機制,致力提供更優質政策供給,支持浙江自貿區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推進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以海事監管服務一體化助推長三角海事一體化融合發展和寧波舟山港建設世界一流強港。支持舟山船員產業基地發展,建設船員到港服務示范區,實施“藍海扶貧計劃”,扶持海員外派業務發展,促進自貿區船員綜合產業發展。聚焦國際船員換班、國際貨物運輸關鍵環節,嚴把水路口岸境外疫情輸入防控關。持續推動沿海各市縣級海上搜救中心(機構)建設,全面提升海上應急搜救能力。
全面貫徹《海上交通安全法》,需要堅持大力推進海事數字化改革。要把握好數字時代發展機遇,落實國務院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和部省數字化改革部署安排,運用數字技術、數字認知、數字思維與數字手段,對現有管理機制、方式流程、手段方法進行全方位系統性重塑,推動核心業務流程再造、數字賦能、耦合協同,以數字化改革撬動浙江海事各領域變革升級。全力推進“陸?仗”一體化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和全要素水上“大交管”的浙江實踐,快馬加鞭全速推進浙江海上智控平臺建設,努力實現交通組織、預警預控、應急處置高效集成的系統性海上交通智慧監管。
全面貫徹《海上交通安全法》,需要堅持強化海事監管機制創新。在新的法治環境下,以主動挺在前、干在前的自覺擔當,聚焦要素加強監管,精準定位依法履職;始終聚焦人民所盼,依托政府綜合治理平臺,強化與其他涉海部門聯動協作,打造高階版綜合治理格局,真正實現系統共治。在新時期,一定要破除監管思維定式,注重“船籍港管理”與“轄區管理”雙管齊下。從本質安全出發,在新形勢下深化公司管理、船舶管理的監管措施,督促本港籍船舶和航運公司高標準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實現對癥下藥、精準施治。要充分應用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通過運行風險等級防控、風險隱患雙預防等機制,強化轄區重點船舶、重點時段、重點水域的精準監管,保障轄區海上交通安全形勢穩定。
全面貫徹《海上交通安全法》,需要堅持加強海事執法隊伍建設。緊緊圍繞“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目標,大力推進隊伍思想政治和紀律作風建設,著重從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和海洋強國、全面履職實踐、服務社會發展出發,提升隊伍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打造一支“絕對忠誠具有鐵一般信仰、干事創業具有鐵一般擔當、本領過硬具有鐵一般硬氣、充滿活力具有鐵一般力量、清正廉潔具有鐵一般紀律”的“五個鐵一般”浙江海事“藍色鐵軍”。在交通運輸執法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期間,全力推進海事執法突出問題查擺整改,將專項整治工作有效舉措和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夯實提升執法隊伍素質,為在浙江轄區準確貫徹執行《海上交通安全法》提供堅實保障。
新的征程上,浙江海事局黨組將在上級黨組堅強領導下,立足本職工作,牢記初心使命,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全面貫徹執行《海上交通安全法》,助力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浙江海事力量!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