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蘇步青為曾炯的題詞
曾炯
抽象代數是上世紀2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的數學學科,它使代數學的研究逐步轉向對代數結構的深入探索,對現代數學發展有重要而廣泛的影響。在抽象代數“王國”中有一位重量級人物,他就是南昌人曾炯。
曾炯于上世紀20年代留學德國,師從被愛因斯坦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女數學家”的艾米·諾特。1934年,曾炯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是江西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數學家。曾炯還是我國最早從事抽象代數研究的學者,雖然42歲便英年早逝,他生前研究、后被美國數學家改進后推出的“曾-蘭”定理(Tseng—Lan Theorem)卻享譽全球。
出身貧寒漁家 7歲學會珠算
新建縣長堎鎮文化廣播電視站站長胡啟鵬告訴記者,曾炯1898年出生在新建縣生米街斗門村,父親曾繁文以捕魚為生。曾炯自幼聰慧,7歲隨父捕魚,學會珠算,從此與數學結下不解之緣。
那個年代捕魚為生極為不易,曾炯一家幾乎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讀書是一種奢望,但曾炯有一位堂姑父名為雷恒,是晚清進士,當過翰林,見曾炯聰穎好學,主張送他讀書。就這樣,曾炯有了書讀。他先在村里讀私塾,然后又進入南昌市高橋小學,但由于家境越來越艱難,他不得不輟學,到豐城煤礦當了童工。生活的希望似乎就此破滅了,但曾炯沒有放棄,他咬牙苦干,期待有朝一日能重新走進課堂。
1917年,曾炯考上江西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簡稱“一師”)。重返課堂,曾炯格外珍惜,他的勤奮在學校是出了名的,休息日,別人看戲、下館子,他總是找一個僻靜的地方看書;夜深了,他卻還在燈光下溫習功課。
學生時代走上街頭宣傳愛國救國之理
曾炯發奮苦讀,但他并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他還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據《江西歷代杰出科技人物傳》介紹,五四運動時期,曾炯曾多次與學友走上街頭宣傳愛國救國之理。他上街演說,反對軍閥戰爭,反對“二十一條”。曾炯曾多次遭到反動勢力爪牙的毆打,一次,他身穿的粗布大褂都被撕成了碎片。
曾炯不僅對國家飽含一腔赤誠,對父母也非常孝順。一次,在演講比賽上獲得了10元銀幣的獎金,他不動一文,全部交給母親,并托付母親拿出4元給鄰居孤老。
考取德國柏林大學
在“一師”期間,曾炯對數學的興趣越發濃厚,數理化成績都非常好。“一師”畢業當了幾年小學教師后,曾炯考上了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數學系。
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曾炯虔誠地問學求知。剛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數學博士陳建功在數學系任教,曾炯刻苦鉆研的精神大大感動了他。陳建功認為曾炯大有前途,便鼓勵他出國深造:“現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是世界數學的中心,有機會你一定要去那里。”
銘記導師的教誨,曾炯更加努力學習。1926年,曾炯考取了江西庚子賠款赴歐美留學生,被德國柏林大學錄取。按照師范畢業生的規定,出國前他在九江省立第六中學等學校完成了2年教學任務后,才于1928年秋赴德國。
師從“最偉大女數學家”諾特
哥廷根大學,世界著名學府,詩人海涅在該校學習過,自然科學家洪堡也在該校學習過。1929年的春天,這里來了一個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他的名字叫曾炯。
在柏林大學學習一年后,曾炯轉入哥廷根大學數學系,他的導師就是被愛因斯坦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女數學家”的艾米·諾特。據說師生第一次見面有這樣一段對話:諾特:“你很像日本人,是嗎?”曾炯回答:“不,我是中國人!”“呵,對不起,大家都說日本留學生最用功!薄皩W習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愿跟世界各國的同學們比一比!”
也許是曾炯的自信打動了諾特,她非?粗剡@名中國學生。1933年,因納粹排猶,諾特被迫移居美國,臨行前還一再囑咐曾炯要完成學業。當年,曾炯發表重要論文《論函數域上可除代數》,并在題注中寫道:“在此謹向導師諾特致以誠摯謝意,在她的鼓勵之下,本文作者開始進行這一工作,在本文撰寫過程中,她孜孜不倦的教誨和幫助,使得作者最終得以完成本文!
上世紀30年代
獲1.6萬英鎊學術獎金
據《江西歷代杰出科技人物傳》記載:“1934年,曾炯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當時哥廷根大學數學系是哲學院的一部分),為江西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數學家!碑斈晗掳肽,他得到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資助,到德國漢堡大學深造,著名數學家E·阿廷(Artin)對他頗多勉勵。為表彰曾炯對世界數學做出的貢獻,歐洲跨國性科學基金組織“萬國科學基金會”還發給他1.6萬英鎊獎金。當年在大會上,諾特發表講話:“我要對我親愛的學生孩子曾炯說,中國的留學生最用功,學得最好!”
曾炯靠中國“匹夫”的志氣,奪得了同時代別國人未能奪得的榮譽,德國的學者們、師友們都特別器重他,哥廷根大學要他長期留校任教,德國一位美貌女郎還提出要與他成婚,曾炯都婉言謝絕了。因為他心中放不下萬里之遙飽受戰火摧殘的家鄉,他要回到祖國的懷抱。
回國后被推薦至浙大數學系任教
1935年7月,曾炯回到祖國,被推薦至浙江大學數學系任教。當時,浙大校長是竺可楨,數學系主任是蘇步青,數學系教授有陳建功等。曾炯任數學系副教授,講授包括抽象代數在內的代數方面的課程。
在浙大,曾炯嚴格要求學生是有名的。倘若學生在學習上沒有下夠功夫卻想過關,那是絕對辦不到的。他相信嚴師出高徒,這種思想也滲透到對家族晚輩的教育中。為了讓侄兒不至于“死于安樂”,曾炯安排他到杭州的一家印刷工廠當了兩年學徒工。后來,這個侄兒同時考上了初中和師范學校,曾炯又主張他讀師范學校,因為“讀師范比讀普通中學更艱苦,利于造就人才”。曾炯認為,艱苦奮斗能開拓智慧,磨煉意志,倘不爭氣,再好的條件都是白搭。
42歲因胃出血逝于西康
抗日戰爭爆發后,曾炯回到南昌避難。1937年10月,曾炯帶著新婚妻子趕到西安,任教于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數學系。1939年,西康省(舊省名,包括今四川省西部及西藏自治區東部地區)辦了一所“國立西康技藝?茖W校”, 受校長李書田之邀,曾炯到該校任教。曾炯帶著妻子登山渡水,長期折騰,落下了胃病。戰火紛飛,缺醫少藥,曾炯到西昌后不久,胃穿孔大出血,不幸于1940年11月逝世,年僅42歲。曾炯去世后,竺可楨先生在日記中寫道:“中國代數后起之秀將乏人矣!”數學大師陳省身也在回憶文章中寫道:“他回國后沒有充分發展他的才能,是國家的損失!”
胡啟鵬告訴記者,就在曾炯逝世前不久,國立中正大學在江西泰和創立。新任校長胡先骕廣納人才,充實辦學力量。“他聽說曾炯在數學方面很有造詣,又是南昌老鄉,就想請他到正大數學系任教,可惜聘書還沒有發出去,曾炯就已逝世。”胡啟鵬說。
曾炯是中國最早從事抽象代數研究的學者,在抽象代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1936年,他在《中國數學會學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一個定理,但由于戰亂關系長期不為國外同行所知。直到1952年,美國數學家S·蘭才看到這個定理,并將它改進后重新推出,在全球數學界引起轟動。人們一直誤認為S·蘭是這個定理的首創者,直到上世紀70年代,該錯誤才得以糾正,數學界遂把該定理稱為“曾-蘭”定理(Tseng—Lan Theorem)。記者 魏瑩 文/圖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