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因為一張光腳穿布鞋作報告的照片,著名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大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燈下。“布鞋院士”、“掃地僧”的稱呼在網絡上迅速流傳開來。10日下午,噩耗傳來,李小文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逝世,享年67歲。李小文院士的家人不希望給大家添麻煩,所以一切喪事從簡。(據《京華時報》)
匆匆遇見,又猝然離去,因布鞋一夜爆紅,因學識為人銘記……凡此種種,或許便是李小文留給大眾輿論的大致印象。一位科學家,卻由于一身獨特的行頭扮相,而成了被圍觀、被致敬的對象。這之后,各種挖掘爬梳,我們才知道其學術成就之可觀巨大。那么,該怎樣理解這個故事呢?學者的孤獨落寞,意外地被消解在了獵奇的聚光燈下、追捧的點贊聲里——這是幸抑或不幸?當所有人都在緬懷李小文,他們所念茲在茲的,到底是什么?
學者群體整體形象惡化的當下,李小文當然是殊為不易的“特殊一個”。無論是其樸素不羈的穿扮,還是成績斐然的治學經歷,都符合公眾對“杰出科學家”理所當然的想象。甚至,在一種慣用的“對比論證”的敘事路徑內,李小文索性被塑造成佇立在“無德專家”、“平庸學者”對面的偉岸形象。一言以蔽之,李小文身上,似乎總是流淌著一份古典的學人精神,閃耀著某種獨特的人格光芒。只是,這仍舊不足以解釋事情的全部。
德行兼備、貢獻甚大的李小文,固然難能可貴,可這類人當真稀缺到,每一次出現都要引發輿論轟動的地步嗎?李小文般的學者的確不常見。可這恰恰是因為,這一類人往往專注于自己的志業,以致長久游離在公眾視野之外。就此而言,李小文引起網絡的關注,十足是一個機緣巧合的意外。也許,人們所著迷不已的,不僅僅是故事主人公的其言其行,也是這個相遇故事的本身。源于故事生發出的世俗世界與學術領域,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關聯。
專業的科學研究,素來籠罩在神秘的光環之下。但,由于布鞋院士的一夜爆紅,我們得以有理由、有切口,窺見科學世界的一隅。被媒體列出的一系列和李小文有關的研究成果、科學術語,盡管不被公眾所熟識,卻依然具有與生俱來的吸引力。之于此,人們以“掃地僧”、“技術宅男”等話語措辭,來表達內心的膜拜情結。可以說,這是一種天性使然的智力崇拜,是對所謂“反智”流行病的民間糾偏。
一直以來,輿論慣常的議題設置,總是與科學、學術、學人稍顯疏遠。久而久之,公眾反倒積累了強烈的窺視欲望,而布鞋院士恰好在無意中,扮演了其中的媒介角色。在個人魅力之外,李小文所以令人念念不忘,更在于他為科學話題的世俗化表達,找到了一條有效的路徑。這一切雖似巧合,卻是一個精彩的巧合……如今,當我們緬懷一位逝去的杰出學者,也便是向那些不朽的人格,以及科學價值本身,致上一份心意。然玉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