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硇洲島 漁船掛上國徽 泡沫箱搭起審判臺 法官開起漁船法庭
法庭登上漁船 年均判案250余件
法官和助理、書記員坐漁船去開庭
一條小小的漁船,載著三個正裝的中年男人和一個國徽在海面上航行,這樣的畫面對于內陸城市生活的人們顯得十分陌生,然而對于廣東湛江硇洲島上的居民來說,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畫面。
法官陳道準、法官助理吳聲遠、書記員竇文偉,這三個男人和一個國徽,就構成了硇洲島人民法庭的主要樣態。為方便漁民,三個男人經常扛著國徽穿梭于海上的漁船間。漁船掛上國徽,用泡沫箱搭起審判臺,擺上臺牌,裝好電腦設備,一個簡單的漁船法庭就搭建完畢了,可謂是“國徽掛在哪兒,法庭便開在哪兒”。
硇洲島上有個三人法庭
硇洲島陸上距離湛江市區約60公里,海上距離約28海里,是廣東唯一不通陸路的海島。“島雖然不大,面積約56平方公里,環島一圈才36公里,但是島上有8個村委會、46個自然村,五六萬的居民。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各類糾紛,就需要法庭來斷案和調解,這也是我們這個三人法庭存在的意義。”12月23日,法官陳道準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
陳道準介紹,硇洲島可以說是一個被漁船包圍的島,很多漁民都是長期居住在漁船上,白天出海打魚,晚上才會回來。“他們的生活節奏就是那樣的,碰到問題和糾紛根本沒有時間上岸去法院。為了方便他們,我們都是他們什么時候回來我們什么時候過去開庭,有時候是晚上還得打著手電筒去船上審案子。”
每個案子都盡最大努力
“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島”是陳道準和硇洲法庭的工作理念。“小島上的生活比較簡單,大案要案少,但是每個案子我們都盡最大的努力去處理。”今年51歲的陳道準1988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硇洲人民法庭工作,30多年的海島基層工作帶給了他古銅色的皮膚和臉上比同齡人略深的溝壑。
30多年來,陳道準工作日都住在島上法庭提供的宿舍里,只有沒有案子的周末才能回到湛江市區與家人相聚,案子繁忙的時候一個月也見不著家人幾面。“從我家開車要1個半小時跨過東海島大橋到東南碼頭,再坐半小時輪渡才能到硇洲法庭。雖然離家遠了,但是離島上的居民近,在島上設法庭,我們就算去最遠的漁船上開庭,也就是半個小時的水路。”陳道準說。
由于海島個別鄉村道路崎嶇無法通車,除了行船,很多時候為島上的居民送判決書還要靠步行、自行車或摩托車。“往往送完判決書,還得坐下給居民們講講為什么這么判,里面有什么法律依據都要講給他們聽。不少居民年紀比較大了,還得用方言講,還好我是本地人。”陳道準回憶,曾經有一位90多歲的阿婆拿著一份光緒年間的地契到法庭咨詢相關的情況。“島上的村民比較淳樸,很多時候我們會用通俗的講道理的方法讓他們明白法律,讓雙方當事人都能心服,做到案結事了。”
連續五年創“八無”紀錄
據了解,2010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了《關于大力推廣巡回審判方便人民群眾訴訟的意見》,要求西部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其他群眾訴訟不便地區的基層人民法院,特別是人民法庭,應當逐步確立以巡回審判為主的工作機制。2010年7月,硇洲法庭劃歸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管轄,并掛牌設立硇洲島旅游巡回法庭。
近8年來,硇洲島的三人法庭已經在島上跑了33萬公里,相當于繞島近1萬圈。法庭雖然小,但是工作效率卻很高。近5年,硇洲法庭共辦理各類案件1174件,每年平均案件約為250件,足跡遍布全島的8個村委會、46個自然村,結案率100%,案件調撤率每年均保持在56%以上。同時,該法庭還創下了連續五年無錯案、無重審、無再審、無申訴、無上訪、無超審限、無抗訴、無民轉刑的“八無”紀錄。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