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對明年“三農” 工作的定調中,做好 “土特產” 文章成為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的關鍵一環。“土” 味中蘊含著醇厚的鄉情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那些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土農產品、傳統手工藝品以及特色地域文化,是鄉村區別于城市的獨特標識,承載著幾代人的集體記憶。“特” 色則是鄉村產業破局的利刃,憑借獨特的地理環境、傳統工藝或品種優勢,打造出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產品,從五常大米的優良品質到贛南臍橙的獨特風味,這些特色產品在市場上獨樹一幟,成為消費者的心頭好,為鄉村產業發展開辟出廣闊空間。而 “產” 字更強調了產業化的思維與路徑,將零散的資源整合,通過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讓 “土特產” 走出鄉村、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實現從 “土產” 到 “名產” 的華麗轉身。
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隨著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普及,鄉村電商蓬勃興起,直播帶貨讓田間地頭的新鮮果蔬瞬間成為城市家庭餐桌上的美食,打破了傳統銷售的時空限制,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鄉村旅游的異軍突起,讓城市居民在青山綠水間尋覓心靈的棲息地,民俗體驗、農事采摘、鄉村民宿等項目,不僅豐富了旅游的內涵,也為鄉村帶來了人氣與財氣。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附加值,從果汁飲料到果脯蜜餞,從糧食釀造到方便食品,一顆顆果實、一粒粒糧食在深加工中實現價值倍增,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是鄉村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義。企業與合作社通過訂單農業,為農民提供穩定的銷售渠道,降低市場風險,讓農民安心生產;土地流轉入股使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獲得財產性收入的同時,還能參與企業分紅;技術培訓與就業帶動,提升了農民的專業技能,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從傳統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這種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真正實現產業興、農民富的美好愿景,在廣袤的田野上繪就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書寫新時代“三農” 發展的嶄新篇章。(文/柳超)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