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弘光:香港身份2024政策大變革,香港高才通院校擴容到198所,香港優才計劃申請條件升級!
香港身份2024政策大變革,香港高才通院校擴容到198所,香港優才計劃申請條件升級!
香港特區政府自11月1日起實施三項新舉措,旨在進一步優化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這些新措施包括:擴大“高才通計劃”合資格院校的名單、將“高才通計劃”A類申請人的首次簽證有效期延長至三年,以及調整和優化“優才計劃”中的綜合計分制評審標準與相關安排。
對于以上的政策,廣州盛世弘光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政策專業解讀專員陳老師為以下進行了解讀:
01 、擴大高才通計劃合資格院校名單高才通計劃下,原本有185所符合資格的院校。
為進一步拓寬人才引進渠并吸引更多全球頂尖人才,從即日起,計劃的合資格院校名單增加了13所海內外知名院校,總數達到198所。
新增的院校包括4所藝術與設計類專科學院,這些院校在過去五年里均位居《QS世界大學排名》的前五名。
同時,新增的9所內地高校在過去五年里均排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大學排名》的第11至20位。具體新增的13所院校包括:
四川大學、北京航天大學、東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同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皇家藝術學院、倫敦藝術大學、羅德島設計學院、帕森設計學院。
02、A類申請人首次簽證有效期延長
香港的高才通計劃分為三類:A類、B類和C類。
-A類:在緊接申請前一年,全年收入達港幣250萬元或以上(或等值外幣)的人士;全年收入是指應課稅的就業或業務收入,包括薪金、津貼、股票期權及從其擁有的公司所得的利潤,由個人投資所產生的收入不會計算在內。
-B類:獲合資格大學頒授學士學位,并在緊接申請前5年內累計至少3年工作經驗的人士;
-C類:在緊接申請前5年內,獲合資格大學頒授學士學位,但工作經驗少于3年的人士。這類申請受年度配額限制,且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分配。
根據《施政報告》的新措施,從10月16日起,A類申請人的首次簽證有效期將從兩年延長至三年,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規劃移居香港,并方便他們帶上家人。
這項延長簽證的政策同樣適用于那些在今年施政報告公布前已獲得批準的約21000名A類人才。
他們可以在現有簽證到期前的三個月內向入境處申請延期,且一般情況下能獲得一年延期。
如果他們在申請時已經在香港找到工作或啟動了自己的業務,并提供相關證明,最多可以延長三年。
關于A類人才簽證續簽的具體要求:
已就業者:需要提供雇傭合同,證明薪水符合市場水平且工作內容一般適合有學位的人來做。
依靠傭金為主收入的自由職業者:需要提交相關文件,比如聘書和稅單,來證明他們的收入和經濟貢獻。
在香港工作的外資企業員工:需要提供工作合同,并證明他們在香港的工作職責。通常,他們應屬于管理層或專業人員,年薪至少120萬元,并且在續簽前一年有在香港納稅。
在港開辦或參與業務的人員:需要證明他們的業務在香港運營良好,并對香港經濟有積極影響。入境處會根據公司業績、稅收、員工人數等因素來評估。
03 、優才計劃重大改革
過去,申請優才計劃的人士只需滿足“綜合計分制”80分或“成就計分制”中的任意一項標準即可提交申請。
然而,自11月1日起,“綜合計分制”將設定新的申請資格門檻,只有符合這一門檻的申請者才能遞交申請。
新政策的最大變化是,原先逐項打分的評估方式被簡化為12個是非問題,涵蓋了年齡、語言能力、學歷、工作經驗和收入等多個因素。
對此,廣州盛世弘光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另外一位專家也研究改政策條件,只要申請人在這些問題中回答至少6個“是”,便可順利進入下一階段的選拔。
1、年齡:申請人必須年滿18歲,若年齡在50歲以下,則視為符合其中一項申請條件。年齡的計算將以申請人身份證上的出生日期為準,并根據提交申請時的日期來確認。
也就是說只要申請人年齡在50歲以下即可達到一項標準。但若超過50歲,在剩下的11項中滿足6項,也是可以遞交申請的。
2、學歷:在學歷要求方面,標準已有提升。當前,只有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申請人符合學歷條件,且這些學位必須由正規的非繼續教育學院、分校、擴展學院或附屬學院等機構頒發。
此外,學位必須來自于“合資格大學”,這一概念源自高才通計劃,并依據兩項具體標準進行界定。
如果申請人只有本科學士學位,雖然不符合學歷要求,但若其他條件滿足6項,依然可以遞交申請。
這一調整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對更高學術水平的重視,特別是對于“STEM”領域的人才,香港政府還會提供額外的加分。
3、語文能力:如果申請人就讀于認可大學開設的本科課程,并且該課程使用外語授課,則可以視為具備流利使用該外語的能力。
對于英文書寫和口語能力的要求,申請人需要提供相關英語考試成績作為證明,具體要求包括雅思成績不低于7分、托福網考不低于94分,或英語六級成績不低于520分。
新制度對“語言能力”的要求更加寬松。現在不再強制要求申請者具備中文能力,只需具備良好的英語水平,并掌握另一種語言即可符合條件。
4、工作經驗:
-不少于5年的學位相關或專家級工作經驗:這段工作經驗必須與學位水平相當或達到專家級水平。通常,學位相關的工作經驗是指本科畢業生能勝任的職位(如洗碗、打雜等基礎性工作不符合此標準)。
專家級工作經驗要求申請人掌握高水平的專業知識或技能,才能勝任所從事的職位。
-不少于3年跨國公司或知名企業工作經驗:根據入境處的相關規定,所謂“知名企業”包括:上市公司、《福布斯》全球2000強、《財富》全球500強、胡潤中國500強企業。
創新與科技、金融、供應鏈管理及國際貿易領域的相關工作經驗不少于3年:此類工作經驗的判斷依據是申請人的具體職責和職位,而不僅僅是雇主所屬的行業。
對于高層管理職位,公司性質也會被考慮在內。
-2年國際工作經驗:根據之前的標準,這段國際工作經驗可以累計計算,但申請人需要提供海外工作證明、有效的工作簽證以及出入境記錄作為支持材料。
對于來自中國內地的申請人,其在港澳臺地區的工作經驗也可計入國際工作經驗。
5、全年收入:此處所指的收入是稅前收入,并且必須已完成稅務申報。申請人需要提供相應的納稅憑證作為證明。
收入類型包括工資、各類津貼、股票期權,以及申請人持有50%以上股份的公司所獲得的利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個人通過投資活動獲得的收入,如股票交易、房地產買賣、基金投資等,不包括在內。
6、業務所有權:新增了三項收入和業務所有權評估標準,既突顯了香港對財富創造能力的重視,也表明優才計劃不僅希望吸引具有卓越才華的人才,更希望這些人才能直接推動香港經濟的發展。
根據最新的香港優才計劃政策和申請要求,以下人群申請優才計劃通過率更高:
-高學歷人才:持有由認可大學頒發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尤其是畢業于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如QS、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上海交大或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中的學校。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碩士或博士畢業生更受歡迎。
-具備豐富工作經驗的人才:擁有至少5年的專業工作經驗,特別是在創新科技、金融、國際貿易等香港緊缺行業中有不少于3年的工作經驗。在知名跨國公司或海外名企有工作經驗者,以及具備國際視野和經驗的人才,也更容易獲得青睞。
-語言能力強的人才:精通兩種語言,其中至少包括中文或英文。英語能力的要求通常包括雅思7分以上,托福94分以上,或大學英語六級520分以上。新版優才計劃將語言納入評核標準中的一個范疇,并提高了語言的權重,顯示出香港對語言能力強的人才的重視。
-企業家和上市公司股東:持股50%以上或作為上市公司股東的企業家,如果滿足收入及學歷要求,申請也較容易。擁有盈利豐厚的企業,對香港的經濟發展有潛在貢獻的企業家,也更容易獲得批準。
-具備卓越成就的人才:通過成就計分制申請,適合獲得奧運獎牌、諾貝爾獎等國家級/國際級獎項的精英。
這些群體在新版香港優才計劃中較為適合,因為政策更加注重國際化背景、高學歷和專業領域的匹配度,以及語言能力和工作經驗。同時,由于申請條件相對嚴格,建議申請人在申請前進行充分的自我評估和準備。
04、香港身份優勢和劣勢
只有在充分了解之后做出的選擇,才不會讓你感到后悔。接下來,我將詳細介紹香港身份的優勢和劣勢。
香港身份的優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長期居留權: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后,身份不會過期,長期離港也不會影響身份的有效性,而香港居民身份則需要續簽。
-國際旅行便利:香港特區護照可以免簽落地簽171個國家/地區,包括加拿大、芬蘭、日本、法國、德國等,這對于經常需要國際商務出行、旅游、留學的人士來說非常便利。
-子女教育優勢:香港永久居民的子女可以享受15年免費公立教育,參加DSE考試,入讀香港高校或通過華僑生聯考低分考入內地高校。
-醫療福利:香港居民可以享受國際先進的醫療技術和低廉的醫療費用,如公立醫院住院費每天僅需100港幣。
-購房政策:香港居民在大灣區9市可以自由購買自用房,且利率較低。
-家庭受益:一人申請香港身份,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也可以一同獲得身份,并享受相關福利。
香港身份的劣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對內地社保的影響:如果不放棄內地戶口,社保不受影響;但如果放棄內地戶口,可能會影響社保的提取和使用。
-公務員和事業編的限制:香港居民不能報考內地大部分公務員和事業編崗位。
-參軍限制:香港居民不能參軍。
-辦理回鄉證的影響:辦理回鄉證需要注銷內地戶口,這可能會影響在內地的某些生活和工作安排。
不管政策如何的變更,但是盛世弘光 依然照亮來港人的道路,希望對于那些憧憬香港的人群提供更便捷的解決方案!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