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前夕,春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節”成為“世界年”,這意味著春節正得到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廣泛的認可,成為全人類共同保護的文化遺產。春節的申遺成功將全球對春節非遺傳統文化的關注度推向了又一個頂點。
△圖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大屏幕正播放春節宣傳視頻
尤其最近外國友人相關話題的熱火,比如韓國游客走進上海街頭,紛紛感慨中國文化之美,還有自稱“TikTok難民”的大批美國網友開始涌入小紅書,沉浸式接觸中華文化。
這些現象不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也提醒我們,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應增加更多觸點,將非遺春節為代表的華夏文化精髓多點多面地展示給所有人,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更直接地接觸到中國文化,感受其深厚底蘊。
△大批外國網友涌入小紅書
近日,社會各界廣泛開展春節傳承實踐與傳播展示活動,深入挖掘非遺春節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比如國家文旅部統籌開展包含七大板塊27項主體社會活動的2025年春節主題文化和旅游活動,社會各界進行多樣化藝術創作,春節相關文化活動舉辦,社會各領域以不同形式,傳承發揚中國非遺文化。
值此乙巳蛇年開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萬茗堂勇擔社會之責,參與舉辦春風十萬里——2025年“大美之春”美術界春節聯歡晚會,萬茗堂攜手千名藝術家共同送福拜年,給全球矚目的第一個“世界非遺春節”增添“年味”,豐富文化內涵與藝術色彩,奏響文化自信強音。
此次晚會朱軍擔綱主持、李雪健作為嘉賓出席,來自全國政協、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書畫頻道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以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書畫藝術機構的主要領導、藝術家代表共同出席。
△朱軍(左) 李雪健(右)
萬茗堂助力 文化春晚打造
百節年為首,一年以春節為始。春節承載著豐富的華夏傳統與深厚情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厚重、深刻的一抹紅,而春晚,作為一年一度的春節盛事,已成為世界共知的大型慶典,是高度集中、深層次展示華夏文化的舞臺。
本屆大美之春美術界春節聯歡晚會精心編排,以交響音樂為主要形式,“春的序曲”“春的歡騰”“春的頌歌”“春的夢想”四個樂章主題依次推進,經典的民樂演奏、傳統的京劇唱腔、高亢婉轉的嗩吶吹奏等節目內容為現場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聽享受。
晚會現場還有大師書畫作品驚喜亮相。多幅丈六山水花鳥大畫筆觸細膩、意境深遠,中國人的智慧與哲思在此淋漓展現,還有一幅11米巨制大畫以歲寒三友為題展示民族風骨。千名藝術家現場寫福,萬茗堂與千名藝術家共同送福,同舉福字表達了對所有人的春節祝福。
解碼春節基因 , 弘揚非遺文化
春節,一直都是華夏民族最耀眼的注腳。從臘月籌備年貨,貼福、貼對聯,掛上火紅的燈籠,到除夕之夜闔家團圓圍坐,共享年夜飯,觀看春晚守歲,初一、初二走親訪友攜禮拜年,再到街頭巷尾熱鬧的舞龍舞獅表演,正月十五花燈綻放。一系列豐富多彩、持續多天的春節年俗活動,飽含著中國人對家庭、對親情、對故鄉深深的眷戀與熱愛,濃縮中華民族數千年傳承不息的文化基因與情感密碼。
走向世界的春節非遺文化,需要被更多人共識、共知,如何向世界解碼春節非遺文化?有一個東西貫穿中國人的年,中國人的年貨中一定要有酒,無論是團圓飯桌上,還是走親訪友拜年等等,酒,始終都在。以中國酒慶中國年,酒,是打開中國春節文化的密碼之一。
作為中國文化創意酒類運營平臺,萬茗堂擔社會之責,充分發揮文創資源優勢,以酒為媒,傳承弘揚非遺文化,通過中國酒讓中國春節文化世界共知。新年伊始,勇士的榮耀酒以戰國“虎座鳳架懸鼓”為藍本,重磅推出生肖大作勇士的榮耀·靈蛇獻福紀念酒,生肖靈蛇獻福,以華夏之鼓奏響民族重音,傳達跨越時空的聲量,敬獻乙巳蛇年新春。
萬茗堂·福燈賀歲酒,特以開國大典燈籠為型重磅打造2025乙巳蛇年賀歲之作,融千年燈彩、生肖、酒文化于一體,并獲為國造燈第一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翟玉良親自收藏。一抹中國紅,點亮萬家喜樂燈火,點亮千年的春節文化傳承。
如今,春節已進入倒計時,乙巳蛇年春節即將到來,作為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一定會在國內引發更廣泛的慶祝熱潮,也必將在全球范圍內激發更多人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
萬茗堂通過參與舉辦大美之春美術界春節聯歡晚會,為今年春節增添年味,以實際行動持續踐行“文化進萬家”的企業使命,展現了新時代中國企業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新年已至,讓我們攜手繪制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新畫卷,共同期待一個更加多彩、更加包容的大美之春。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