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申遺后第一個春節,五糧液大型3D廣告片再次登陸紐約時報廣場,在“世界十字路口”向全球華人拜年,為世界增添濃濃中國“年味”,以“和美”致敬新春佳節。
共筑“和美”,同度新春
紐約街頭,一抹“中國紅”驀然將紐約時報廣場1號樓大屏幕滿屏渲紅。在全球目光中,大樓上方,一只大熊貓推開紅色大門,俏皮地凌空飛躍而下,從屋檐頂上拉下春聯,以“金蛇獻瑞,共品五糧液;新年大吉,同慶四海春”為全球賀年,橫幅“美美與共”更是將五糧液對世界的“和美”祝福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中國人歡慶的第一個春節。這版充滿中國“年味”的3D廣告片閃耀在“世界十字路口”,更具重要意義。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2023年,聯合國大會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中國年”升級“世界年”。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今,全球約1/5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與春節相關的民俗活動已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約有20個國家將春節列入該國整體或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中國非遺文化正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極具藝術價值和獨特文化內涵的中國非遺,已經成為諸多外國人感受和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橋梁。
每逢春節,萬家團圓。家家戶戶豐盛的春節餐桌上總少不了美酒相伴,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情感的載體,以酒敘事、以酒話情、傳遞深情。從1909 年第一代五糧液面世,傳承到如今第八代五糧液,110余年橫跨一個多世紀,每一代五糧液都陪伴在中國人的春節中,成為表達情感、傳遞祝福的象征,以其獨特的“和美”文化,與春節的喜慶團圓氛圍融合,成為全世界共同歡度春節的見證者與陪伴者。
世代傳承,創新表達
五糧液的“和美”文化,源自其獨特的釀造工藝與深厚的歷史底蘊。五糧液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種糧食為原料,將五谷的不同香氣巧妙平衡,和諧豐滿,釀出來的酒“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折射出中華文化“不偏不倚”“致中和”的中庸之道。
一直以來,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五糧液在堅守傳統釀造技藝的同時,持續創新升級,從第一代到第八代,不斷推出契合每一代人的獨特口味,成為每個時代輝煌的見證者。
近年來,五糧液在產品創新方面繼續深化探索,從攜手施華洛世奇推出五糧液·緣定晶生系列創意產品到獨具東方特色的和美中國系列——五糧液·紫氣東來,從中西合璧的新范式五谷羅尼雞尾酒到供不應求的各年份生肖酒,將傳統底色與時尚多元文化相融合,弘揚傳統文化之美、賦予中國白酒新立意。
同時,五糧液深度挖掘“和美”文化內涵,攜手南方周末、故宮等相繼打造《有禮了!中國》《紫禁城》《百味一盅》等系列文化IP,樹立起五糧液520和美文化節、五糧液玫瑰婚典、12·18超級粉絲節、“和美全球行”等“和美”文化IP,多維度呈現國禮、國寶、地域風情,勾勒出最具中國風韻的輪廓線,為消費者妝點“和美”生活。
文明融合,使命擔當
春節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重在一個“和”字。和平、和睦、和諧等中華文明理念,借著春節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向世人傳遞,增進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往來。每至春節,五糧液都會以各種方式與國內國外“和美”互動,成為文明融合的使者,以酒為媒促進全球文化交流互鑒。
2024年龍年春節,五糧液以豐富多元形式深度融入西班牙、阿聯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斐濟、意大利、英國、法國等世界各地的春節慶祝活動,在凝聚各地文化背景與中國特色節日內涵的春節游園會、華人春晚、團拜會、民俗活動及品鑒晚宴等豐富多彩的慶典場景中,以美酒送上“和美”祝福,為全球各地消費者帶來由感官到精神的全方位、沉浸式體驗,贏得多地民眾的深度認同和喜愛。
2023年、2024年除夕,五糧液連續兩年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晚“和美好禮”獨家互動合作伙伴的身份亮相,與全球華人共享“幸福中國年”。同時,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哈爾濱等國內城市上演燈光秀、主題快閃等精彩活動,為全國人民增添歡樂,“釀造”美好生活。
在2025年這個特別的蛇年春節,五糧液更是準備了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與全球華人共慶和美新春。1月28日,五糧液將再次攜手總臺春晚官方抽獎平臺央視頻App送出總價值上億元的“和美好禮”。同時,五糧液還將在國際重點市場主要城市舉辦“和美團圓宴”、中國傳統文化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陪伴全球華人歡樂過新春。
“中國的五糧液,世界的五糧液”。五糧液,將繼續傳承和發揚“和美”文化理念,陪伴世界一代代人,走過每一個團圓的春節,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羅浩)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