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由《企業管理》雜志社、《企業家》雜志社主辦,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北大國發院”)聯合主辦,企業管理出版社有限公司支持的“2025企業管理年會暨北大國發院商學共創日”在北京大學承澤園校區成功舉行。會議以“新質賦能 創新發展”為主題,吸引企業家、行業專家、學者和媒體代表超300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企業管理的前沿話題與未來發展趨勢,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黨委委員、副秘書長劉鵬,北大國發院副院長、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南南學院副院長、數字金融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卓分別致辭。企業管理出版社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總編輯,《企業管理》雜志社社長陳靜發布2024—2025企業管理跨年關鍵詞。企業管理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企業家》雜志社社長、《企業管理》雜志社副社長王仕斌發布《企業家》雜志“2024年度企業家”名單。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黨委委員、副秘書長劉鵬在致辭中指出,本次年會的主題“新質賦能 創新發展”深刻契合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正當其時。為此,他提出三方面希望。一是堅定信心,勇于創新。面對新機遇和新挑戰,企業要堅定信心,敢于突破傳統思維,勇于嘗試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二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企業家和管理者要勇于探索,通過深化企業改革,優化企業治理結構,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三是交流合作,資源共享。打造具備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理論體系不僅是企業實踐所急需,也是政產學研用各界的共同責任。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黨委委員、副秘書長劉鵬
北大國發院副院長、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南南學院副院長、數字金融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卓在致辭中強調,在時代的影響下,我們見證了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崛起,企業家無疑是這一偉大事業的核心力量。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產品正以卓越的創新能力走向世界,向全球展示中國的智慧與實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唯有堅持科技創新和實干精神,才能不負時代的期望。
北大國發院副院長、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南南學院副院長、數字金融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卓
弘揚企業家精神,兩屆“年度企業家”代表登臺演講
河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作為《企業家》雜志“2023年度企業家”代表,用鋼鐵語言、鋼鐵思維分享了對于“AI和產業新生態”的認識和理解。當前,社會對AI大模型的關注度空前,作為一次新的技術革命,AI正在對制造業企業帶來深遠的影響,重塑企業傳統的管理體系。中國制造業高度適配AI的發展,未來,AI將賦予中國制造業更多的內涵和價值,世界制造業大國必將是世界AI大國。河鋼用開放的姿態擁抱AI時代的到來,決心在“AI+鋼鐵”上率先發力,以科技賦能和AI賦能打造“不一樣的鋼鐵”。
河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
豪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恭運圍繞“價值觀的統一與游戲規則的制定”展開分享:價值觀的統一,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貫穿于公司重大戰略決策、事業部經營活動開展;游戲規則的制定是保證價值觀統一持續發揮的重要條件,各層級、各單位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游戲規則,既體現在股東選舉、標兵評選、薪酬獎勵等層面,又表現在改善創新獎勵制度、日常活動開展等細微之處。這種管理之道,不僅為豪邁集團持續帶來發展動力,也為其他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豪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恭運
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樓仲平講述了如何從“吸管大王”成為“企業教練”的經歷。這位46年的創業老兵,30年盯著一根吸管,將一家生產吸管的小作坊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飲用吸管生產企業,并于2022年投身教育創辦雙童商學院,助力更多中小企業成長。他自己理解的企業家精神是運用長期主義笨功夫,承受挫折、穿越逆境、實現韌性成長等。
上午的領導致辭、發布儀式及主題演講環節由北大國發院傳播中心主任王賢青主持。他的精彩點評讓大家對嘉賓的發言有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尤其是對于勇董事長關于如何兼顧AI提效與員工整體就業穩定的“靈魂提問”引發現場觀眾共鳴。
北大國發院傳播中心主任王賢青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楊杜主持了以“新質生產力的‘破’與‘立’”為主題的圓桌論壇。東方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行,河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北京鋼鐵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銳,廣州億航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賀天星,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裴建鎖等五位嘉賓參與討論。
圓桌論壇:新質生產力的“破”與“立”
“企業管理的哲理觀念大多源于用最小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價值,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劉永行的一席話獲得現場嘉賓的陣陣掌聲。在談到如何讓企業保持健康發展,劉永行以東方希望集團為例分享“堅持零負債,依靠滾動發展”的經驗,他說:“企業的健康不在于避免所有問題,而在于將損失降到最小的同時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于勇分享了自己對企業家如何應對技術革新的觀點:面對新的創新、技術和革命,企業家首先應該考慮如何通過變革提升企業的生產力、效率和產品競爭力,而不僅僅局限于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每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標志新文明的開始,為勞動者創造新的、更體面的工作機會。企業家應該超越基本生存問題,關注如何利用技術和創新推動企業和社會的發展。
張銳從兩個層面分享了對“破”與“立”的認識。第一,“破”是革新那些已經不適應現實的部分,“立”則建立在堅實基礎上順應時代潮流的新方向。第二,“破”與“立”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無數細小的創新積累,逐步形成突破點,最終由量變引發質變。“立”也是逐步推進的過程,從個別小點開始,允許試錯和創新,在不斷探索中確立新的準則和發展趨勢,最終形成全新的局面。
賀天星分享了他如何理解AI時代的“破”與“立”。“如今,我們研發的電動飛行器可以在城市內實現無人駕駛,將原本一小時的車程縮短到十分鐘,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對整個產業和生存空間的重新定義,這就是‘破’的意義,而‘立’的則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如果這些工具的使用給人類帶來困擾,便違背了發展初衷。”裴建鎖從經濟學角度進行解讀:傳統行業的改造升級需要向高端化發展,破除“低端鎖定”的困境;智能化發展旨在應對少子化和老齡化的挑戰;綠色化發展則是為了突破低碳約束。
楊杜教授在圓桌論壇的總結發言中表示,除了AI(人工智能),另外兩個“I”——BI(商業智能)和LI(領導智能)同樣重要。企業家要將工具、知識和其他資源有效融合,注重AI、BI和LI三者并行發展,共同推動企業進步。
聚焦宏觀大勢,資深專家解讀企業管理關鍵詞
下午的會議聚焦宏觀經濟形勢及企業管理趨勢,發布2024—2025企業管理關鍵詞并予以解讀。
統計學者許憲春從統計數據出發,深入分析2025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提出三方面政策建議:一是“以舊換新”政策顯著激發短期消費需求,如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領域的消費增速明顯提升,展現出政策的有效性;二是財政政策更好地承擔起穩定增長和優化結構的關鍵作用,應適度提高財政赤字庫,加大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的補貼力度,進一步激發內需潛力;三是改善房地產融資環境、加強政策激勵和優化資金監管,緩解房企壓力,推動投資端回暖。
北大國發院經濟學長聘副教授趙波發表了題為“2025年宏觀動能與企業活力展望”的演講。他談到,企業家信心的恢復與增強對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為了激發企業家的投資熱情,除確保各類市場主體得到平等對待和提供融資便利外,還需要多方面的協調與努力。政策的穩定性、成本的合理控制以及盈利能力的提升,是恢復企業家信心的三大關鍵因素。
企業管理出版社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總編輯,《企業管理》雜志社社長陳靜發布2024—2025企業管理跨年關鍵詞,包括“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戰新產業、悅己經濟、銀發經濟、出海、降本增效、市值管理”等8個方面。這些企業管理跨年關鍵詞反映了當前企業管理領域的最新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雙博士后、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管理現代化委員會專家委員藺雷在分享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時談到,要注重縱向突破與橫向突圍相結合。縱向突破對應科技革命性突破和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橫向突圍則對應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縱向突破與橫向突圍將成為2025年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方式與趨勢。
著名精益管理專家、深圳合眾資源·3A咨詢集團董事長劉承元重點解讀了關鍵詞“降本增效”。他的觀點是企業在降本增效的同時,不應忽略開源發展。要把因降本增效節省出來的資金投入產品研發、品牌營銷、裝備升級和團隊成長等戰略,以實現規模和效益雙增長。只有讓降本增效和開源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企業才有可能從卷成本、卷價格的低水平抬升到卷價值、卷品牌的高水平上。
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鄧子梁總結了關鍵詞“出海”的八大趨勢:數字化與智能化成為中企差異化競爭核心、全產業鏈協同出海、核心技術外流與競爭風險、綠色低碳轉型成為全球共識、文化軟實力輸出、連接點國家的重要性凸顯、醫療健康產業崛起、地緣政治不確定性。
北京盛景網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合伙人、人工智能創業孵化器(AI Combinator)創始合伙人顏艷春基于三方面趨勢,堅信AI+X是一場重塑世界格局和人類文明的新革命。第一,AI崛起與產業變革。這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融合的勝利。第二,AI驅動的組織變革。AI不僅改變產業,還在重塑組織形態。第三,AI智能體將成為下一場偉大革命。AI從規則式、生成式正在加速進化為智能體AI,勢必將超越互聯網輝煌。
下午的會議由企業管理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企業家》雜志社社長、《企業管理》雜志社副社長王仕斌主持。他對人工智能、精益管理的獨到見解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企業家》雜志社社長王仕斌
圓桌論壇環節,顏艷春主持了“人工智能與企業創新發展”的主題論壇。阿里研究院秘書長汪源、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月強、人民中科(北京)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侯黎明、致遠互聯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創新官田群喜等嘉賓就人工智能在企業中的應用場景、技術挑戰及未來趨勢展開深入交流。
汪源談到,過去的商業模式是顯性的,相關要素一目了然,而大模型存在隱性的不確定性。如何應對不確定性以及如何解決數據殺熟等商業倫理問題,將成為企業當前的重點工作,可以從技術開源與開放、共建算法倫理規則和利益網絡分配三個方面持續關注。
張月強認為,AI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對人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以及操作習慣產生了深遠影響。由于AI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從與客戶直接對話到制定解決方案,幾乎涵蓋了效率提升、管理增強、數據分析、管理變革等所有關鍵業務環節。
侯黎明在發言中指出,管理始終以人為中心,技術始終是輔助工具,無論新技術如何發展,人的核心地位不會改變。
田群喜認為,如果說人工智能在1.0階段更多是解決更加多樣化的問題,2.0階段則更注重To C的驚艷體驗。當前這一輪人工智能的崛起是由數據驅動,應用主要集中在政府與公共業務、營銷領域和服務領域,它對用戶體驗的影響更為強烈。
此次2025企業管理年會暨北大國發院商學共創日的舉辦,不僅為企業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分享經驗的平臺,也為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和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企業唯有通過技術創新、管理變革和全球化布局,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張揚)
【附】《企業家》雜志“2024年度企業家”名單(以姓氏筆畫為序)
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亞瑪芬董事會主席 丁世忠
河南胖東來商貿集團董事長 于東來
西子聯合控股集團創始人、黨委書記、董事長 王水福
游戲科學首席執行官、《黑神話:悟空》制作人 馮驥
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行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孫永才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 李書福
百度創始人 李彥宏
月之暗面Kimi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楊植麟
豪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恭運
三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張道才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 周云杰
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 周劍
360集團創始人 周鴻祎
億航智能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胡華智
中國商飛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賀東風
波司登品牌創始人、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 高德康
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 曹德旺
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雙童商學院院長 樓仲平
小紅書創始人 瞿芳
(新媒體責編:zhangyang1125)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