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的“娘家人”、企業訴求的“解碼器”、助企紓困的“智囊團”、營商生態的“潤色者”……2月26日,云南省工商聯十三屆四次執委會議在楚雄州召開,與會企業家、商會代表對云南省工商聯促進“兩個健康”工作成效給予了高度評價。
為推動“兩個健康”取得實效,云南省工商聯自2023年3月印發實施《云南省工商業聯合會促進“兩個健康”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如今,《三年行動計劃》已經實施近兩年,“兩個健康”成效如何?
黨建領航,筑牢思想根基
省工商聯緊握黨建“金鑰匙”,全力推進“兩新”組織“兩個覆蓋”。
紅河、玉溪等地工商聯推動商會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市級商會“兩個覆蓋”100%;迪慶州、保山市將基層黨組織建設與基層治理結合,以黨建促會建;昆明等地工商聯組織“商會看商會”研學活動,提升商協會影響力。
同時,各級工商聯以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實施“民營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加強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構建三級組織建設體系,打造系列服務宣傳品牌。
問題導向,破解發展難題
省工商聯充分發揮“1+N”合作機制,搭建起政府與民營企業之間的堅固橋梁,以“雙向協同、協調聯動”的方式,直擊痛點、堵點、難點問題。
文山州工商聯化身民營經濟的貼心“守護者”,創新打造企情民意收集站,暢通線上線下反饋渠道,搭建親清政商會客廳,讓企業心聲有處訴說;臨滄市工商聯深耕細作,深入開展全國工商聯民營企業調查點工作,實現執委企業100%登記入庫。
為破解民營企業融資困境,省工商聯創新“五個一”金融服務,2024年,融信服平臺新增授信超2100億元,惠及經營主體14.6萬戶次。此外,省工商聯與相關金融機構聯合發起“普惠金融下鄉助萬企行動”,不斷優化金融供給,提升金融服務覆蓋的廣度和深度。
履職擔當,優化營商環境
為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省工商聯扎實推進民營企業評議政府職能部門工作,精心完善“萬家民營企業評議政府職能部門”評議體系,推動問題解決,做好評議結果轉化運用,真正實現“以評促改”。
以招商促發展,“民企入滇”戰略強勢推進。省工商聯充分發揮廣泛聯系的優勢,廣發“英雄帖”,收集海內外滇商信息,成功舉辦兩屆滇商大會,成立云南省滇商總會,凝聚起磅礴發展力量;與省投促局緊密攜手,建立工作專班和聯系調度機制,為云南精準招商提供有效助力。2024年,省工商聯組織招商引資、懇談會等活動16場,推動簽約或落地項目104個,總金額613.7億元。
法治護航,守護企業權益
法治之光,照亮民營經濟前行之路。
云南省工商聯與政法委、公檢法司等部門強強聯合,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搭建“云南政企通”“云南民企法務通”等數字化平臺,建立“1+16+103+N”的省、州(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和商(協)會民營企業投訴(維權)中心站點,形成民營企業反映問題“收集、交辦、承辦、督辦、反饋、銷號、評價”閉環。
切實推進“商人糾紛商會解”,省工商聯建立了“商會調解+法院確認”及“雙向協同、協調聯動”機制,認證商會調解組織240個、特邀調解員459人,2024年受理商會調解案件9993件。此外,省工商聯持續開展“法律三進”“萬所聯萬會”活動,組建“法律巡回宣講團”,深入企業開展法律宣講培訓和“法治體檢”活動,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筑牢法治根基。
開放拓展,助力國際合作
云南省工商聯積極助力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自2023年起,組織10個經貿團組,帶領140余名企業代表前往緬甸、越南、阿聯酋等12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亞洲世界食品博覽會等重大經貿活動,為企業發展賦能。
市級工商聯也成績斐然。保山舉辦兩屆國際精品咖啡產業發展大會,麗江開展工商合作“云聚會”等活動,昆明舉辦“中國(云南)—韓國經濟合作座談會”等,為企業合作開辟新路徑。
此外,各級工商聯持續推進“送政策、送服務、防風險”活動,組織企業參加共建“一帶一路”企業風險防控培訓班等,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心系民生,邁向共同富裕
省工商聯穩步推進“同心共富”工程,組織民營企業開展光彩事業活動。2023年,在文山舉辦的“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云南省級異地商會文山行”活動,促成協議投資額高達701.2億元;在西雙版納開展的“云南民營企業家光彩事業邊疆行——西雙版納行”活動,簽訂項目總金額4.76億元,為邊疆發展注入活力。
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省工商聯創新模式,高位推動。借助滬滇合作搭建東西部協作平臺,與農發行云南省分行等建立“工商聯+光彩會+金融”服務平臺,積極推動“云品出滇”,鼓勵滇商返鄉創業。同時,在民營企業聯農帶農利益分配上推陳出新,通過普洱市孟連縣牛油果“334”模式、紅河州蒙自市藍莓“622”模式、曲靖市會澤縣“黨組織+基地+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等,實現村企共建共贏,助力鄉村振興大步向前。(錢國軍)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