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無限好,在沿江高鐵合武段湖北段黃花澇府河特大橋的254號墩工點,數十名工人沐浴著春日暖陽,進行著項目首個鋼混連續梁0號塊澆筑作業,為下一步掛籃施工筑牢堅實基礎。
沿江高鐵合武段湖北段站前4標項目跨越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府河、馬家湖、龍王溝等多個湖泊河流,其中黃花澇府河特大橋有1.2公里穿越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涉水橋墩多。黃花澇府河特大橋由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自2023年底開工建設以來,項目團隊以生態優先為標尺,通過技術創新與精細化管理,實現了高鐵施工與生態保護的和諧共生。
建最少的橋墩最大化保護濕地
春日的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碧水環繞,鶯飛草長,40余種珍稀鳥類在此棲息。
當黃花澇府河特大橋1.2公里線路跨湖而過,如何減少工程對濕地的影響成為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首要課題。按照常規預制梁方案會在濕地內設置28個涉水橋墩,項目團隊大膽創新,將橋墩跨度從32米增至48.6米,并采用下承式移動模架施工,硬是把涉水橋墩數量“砍”至16個。“建最少的橋墩,可以最大化保護濕地。”中鐵大橋局集團沿江高鐵合武段湖北段站前4標項目部工程部副部長王文勇的話,道出了綠色施工的核心邏輯——用技術創新做減法,為生態保護做加法。
跨湖施工期間,項目部在施工區域周邊筑起了雙重生態屏障:外圍是隔污帶構成的全封閉管理區,防止油污外溢;內側以雙排鋼板樁圍堰搭配防滲土工布,形成密不透風的隔離墻,將泥漿污染風險歸零。20臺鋼制泥漿箱如同“生態胃袋”,實時收集施工泥漿,并抽排至罐車循環再用,廢棄鉆渣、泥漿經壓濾處理后成為施工便道和平臺的填料。就連施工棧橋也暗藏生態密碼:裝配式橋面板搭配踢腳擋板,既能降低車輛噪聲,又能遏制揚塵,讓棲息湖畔的鳥兒免受驚擾。這套“組合拳”下來,濕地的水流通道、植被群落與動物遷徙路線被完整保留。
環保理念貫穿施工全過程
在項目部,環保不是口號,而是融入每個細節的日常。項目部安全環保部部長趙俊介紹,所有施工人員上崗前必須通過環?荚,施工現場的環保宣傳牌比比皆是,形成全員參與的綠色施工氛圍,環保理念已滲透進每個建設者的心里。
為踐行環保理念,項目部設立了三級環水保管理模式,由領導小組統籌全局,環水保工程師精準施策,各分部、工區環水保專員在一線實時監督。通過編制14項制度,項目部劃定環保紅線,確保環水保管理工作依法合規。
項目部對臨時用地的管理堪稱“生態修復預演”,定點存放剝離后的地皮,再覆蓋防塵網,施工結束后原土回填、播撒草種,讓臨時場地的施工“來時無痕、去時返青”。
走進項目部的拌和站和智慧梁場,仿佛踏入一座環保科技館。高壓旋噴霧樁織就無形防塵網,脈沖反吹袋式除塵器如巨型吸塵器吞納粉塵,料倉智能噴淋系統隨揚塵情況自動啟停。五級沉淀池如同凈水流水線,廢水經五道工序凈化后循環使用,實現零排放。尤其是智慧梁場的自動噴淋裝置,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園丁,定時為混凝土梁體灑水養護,循環水溝與沉淀池組成閉環系統,讓每滴水都發揮最大價值。
智慧建造賦能綠色工程
在智能建造監控中心,12塊拼接屏組成的“智慧大腦”正實時推演工程進程。通過BIM與GIS技術,29.7公里的橋梁被轉化為毫米級精度的三維數字孿生體,每根樁基、每個承臺都在虛擬空間中精準定位。無人機傾斜攝影采集的影像數據與地質勘察、施工進度實時融合,生成動態施工方案,有效壓縮了施工工期,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周期。“我們在數字世界里先‘建’了一遍橋,把對自然的影響降到最低。”王文勇指著電子沙盤說。
面對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這一行業難題,45組埋入式溫度傳感器組成的監測網絡每5分鐘掃描一次混凝土內部,智能算法自動調節冷卻水流量,像給建筑“退燒”,從源頭上減少裂縫產生的建筑垃圾。
更令人稱道的是在杜公湖核心施工區,浮筒式水質監測系統化身“電子哨兵”,實時追蹤pH值、濁度等指標,確保湖水始終清澈如初。
工地上,傳統設備正被綠色施工科技取代,旋挖鉆機以低噪聲、少污染的優勢成為樁基施工主力;環境監控系統如“生態天眼”,24小時監測揚塵與噪聲;智能噴淋和移動霧炮機聯動,根據空氣濕度自動啟停,上演智能人工降雨。這些科技的運用,通過數據驅動、精準管控,實現了工程進度與生態保護的同頻共振。
截至4月22日,該項目樁基施工已完成67%、承臺施工完成45%、墩身施工完成37%,項目整體建設進度已接近30%。站在杜公湖岸邊遠眺,黃花澇府河特大橋的墩身與粼粼波光相映成趣。建設者用技術創新保護濕地生態,用環保理念編織綠色網絡,以科技賦能守護綠色施工之路,奏響了一曲高鐵施工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樂章。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