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上海將新增200公里公交專用道,建設工作逐步由中心城區向外圍郊區中心城鎮轉移,大力發展郊區中心城鎮公交專用運行網絡
■與此同時,繼續完善軌交網絡規劃,到2020年底軌交總里程有望超過800公里。其中,力爭2017年底前8號線三期、9號線三期東延伸和17號線共55公里新線投入運營
■在中心區、外圍區、郊區城鎮化區域等不同區域,針對住宅小區、醫院、學校等不同的停車矛盾特征,采取差別化停車供給及需求管理政策
這幾天,市民朱先生駕車從延安高架路茂名南路下匝道口駛出,發現地面道路最左側已經畫上紅底黃線的公交車道專用標識。原來,這就是延安路中運量公交系統使用的路中式公交專用道,預計將于春節后開通試運營。這一工程西起滬青平公路申昆路,東至延安東路外灘,建成之后公交時速有望提升五成,發車間隔縮短至3-5分鐘,打通一條東西向公共交通客流大動脈。
2016年是綜合交通管理“補短板”之年。下一步,市交通委將在新修訂的 《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 框架下,會同本市各管理部門多管齊下,對道路交通領域綜合施策。據悉,新修訂的 《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 更加注重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的落實,明確了公交專用道的使用規定,倡導綠色交通理念,對于促進動靜態交通平衡發展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十三五”新增200公里公交專用道
上海倡導公交優先,然而要讓越來越多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是一項綜合治理工程。
建設公交專用道,為地面公交提供道路優先使用權,提高公交服務水平,成為促進城市集約化出行、緩解道路交通擁堵的重要手段,也是公交優先戰略理念的有效體現。截至目前,全市公交專用道長度已達325公里。“十三五”時期,本市還將新增200公里公交專用道,全市公交專用道總規模達500公里。公交專用道建設工作逐步由中心城區向外圍郊區中心城鎮轉移,鼓勵各區結合區域內公共交通運行實際狀況,大力發展郊區中心城鎮公交專用運行網絡,在軌道交通未覆蓋區域,為地面公交的運行效率提供保障。
同時,對既有300公里公交專用道及時開展評估并提出改善措施。強化公交專用道的連續性,提高公交專用道的運行效率;
對線路較少的公交專用道,結合潛在客流需求狀況,將公交線網調整向公交專用道積聚,加強運力配置,縮短行車間隔,或研究提出未來三五年無客流及公交線路的公交專用道調整方案;根據路段具體情況合理改善有關公交專用道標志標線劃設不清的問題。
2017年,市交通委將基于公交線網頂層設計,繼續推進地面公交線網優化工作。狠抓公交服務供應可靠性,利用公交行業信息化監管平臺,加大信息化監管力度,對線路出車率、班次執行率、首末班車準點率等實行信息化遠程監管和考核。
中心城軌交高峰運行間隔縮短至3分鐘
近年來,上海公共交通的發展以大容量軌道交通為主,軌道交通網絡可謂“四通八達”。
目前,上海城市軌道交通基本網絡全面建成,全網運營線路總長首超600公里,增加到617公里。“十三五”時期,上海將繼續完善軌交網絡規劃,全面推進216公里線路建設,涉及10條地鐵線,到2020年底上海軌交總里程有望超過800公里。其中,力爭2017年底前8號線三期、9號線三期東延伸和17號線共55公里新線投入運營。
就在不久前,隨著最新一輛9號線地鐵列車出現在軌交九亭停車場,上海地鐵車輛規模正式進入“4000節時代”。這輛列車車頭采用亮黑色噴繪,車身輔以湛藍色線條裝飾,整體設計布局將安全性和人性化高度融合。兩三年內,上海地鐵還將迎來第5000節和第6000節地鐵列車。
地鐵運營方透露,將通過增購車輛、優化運行等措施,保障市民乘客暢通出行。實現2017年增能5%的目標,到2018年中心城區線路高峰運行間隔普遍縮短至3分鐘以內,部分骨干線路達到2分半鐘以內。擴大延時服務范圍。在去年12月開始1號、2號、8號線周末和國定假日前一工作日末班車常態化延時半小時基礎上,2017年將進一步擴大周末延時的線路范圍,并通過一到兩年努力將延時服務逐步覆蓋到其他工作日。
同時,進一步推進公交與軌交“兩網融合”。目前,在距軌交站點100米范圍內的213條公交始發線路末班車與軌交銜接,26條公交線路配套軌交周末延時,確保市民夜間換乘出行。
“擴大增量、盤活存量”緩解停車難
停車難也是“城市病”中的突出問題,引發社會關注。
對此,市交通委表示,“十三五”時期,要以“適度供給、調控需求、動態平衡、集約共享”為基本原則,在中心區、外圍區、郊區城鎮化區域等不同區域,針對住宅小區、醫院、學校等不同的停車矛盾特征,采取差別化停車供給及需求管理政策。
在停車供給上,重點支持停車矛盾突出的住宅小區、醫院、學校等及周邊公共停車設施、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軌交外圍站點(P+R)等公共停車設施規劃建設。同時,嚴格控制中心城擁堵區域道路停車場設置范圍和規模,加大對違法道路停車的執法力度。實行“適度滿足基本車位,從嚴控制出行車位”的差別化供給策略,適度保障住宅小區、醫院等基本停車供給,嚴格調控辦公、娛樂等出行停車供給,并從“擴大增量、盤活存量”兩方面著手,通過采取新建、改建、挖潛等措施,適度增加停車泊位供給數量,通過采取信息技術、錯時共享等手段,提高既有停車泊位使用效率。
在停車需求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加快發展新能源車分時租賃、慢行交通、停車換乘 (P+R) 等替代性交通出行方式,提高服務水平,引導居民逐步改變出行習慣,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和停車需求。結合本市動靜態交通狀況,逐步縮小政府定價范圍,優化完善停車收費機制,利用市場化手段有效調控出行停車需求。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