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阿里巴巴對外宣布,將全資收購大麥網。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文化娛樂集團秘書長張宇將出任大麥網CEO,大麥網創始人曹杰則擔任特別顧問。2014年7月,阿里曾以D輪投資人身份進入大麥,持有大麥網32.44%股份。至此,大麥正式加入阿里巴巴大文娛生態。
在去年6月成立了阿里巴巴大文娛板塊后,10月,阿里文化娛樂集團也宣布籌建。之后,阿里大文娛一直動作不斷。3月14日,合一影業團隊并入阿里影業;一周后,又宣布收大麥網。阿里大文娛業務布局和融合的腳步似乎正在加快。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對此表示,隨著大麥網的加入,將進一步完善線下基礎服務環節的搭建,擁有更豐富的用戶觸及渠道,使阿里得以將優質的內容、“一站式”的服務和獨一無二的創新文化娛樂體驗帶給更廣泛的消費者。
從持股到全資收購,阿里文娛集團相關業務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麥網以演唱會票務起家,是中國最大的覆蓋現場演出、體育賽事等領域的演出票務平臺,也是該領域最大的系統服務提供商。收購大麥網,將幫助阿里加強在大文娛產業鏈上的布局,催化阿里生態各大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
不止是票務
收購大麥網,阿里的醉翁之意,不僅在演出票務布局。
上述負責人表示,阿里大文娛上游內容資源可以為大麥帶來更多上游演出的資源;同時阿里的數據能力及全產業鏈整合能力也將為大麥帶來優勢。大麥則可通過線下落地與票務的優勢,幫助阿里完成更廣泛、直接的用戶觸達服務,提供多維度體驗。
去年6月,大麥網宣布將正式進軍線下場館業務領域,斥資數億元在重點城市打造智慧場館;并與美國安舒茨娛樂集團達成合作,雙方宣布,將在賽事、演出、投資領域合作,已完成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和大連體育中心的合作。
此外,阿里一直布局的VR業務也與大麥在方向上一致。目前,大麥推出了DamaiVR業務,提供演唱會、舞臺劇、紀錄片的VR拍攝、制作和推廣等;并推出VR選座服務,在VR演唱會上布局。
在阿里文娛已有的業務中,旗下電影票務平臺淘票票也進入了演出票務市場。該負責人繼續透露,淘票票和大麥是不同的市場,目前雙方在票務資源上已經逐步開展合作。
易關資深分析師黃國峰對記者分析,對(演出)行業有大野心、需要很深的行業基礎,大麥深耕多年,淘票票的演出票務才剛剛開始,業務下沉深度不及大麥。“演出票務是一個難啃的骨頭,比電影票務的水深多了。要快速在該領域布局,收購是最快的途徑,且大麥跟阿里一直有戰略合作。”
“阿里之前在線上入口方面比較弱,大麥是一個不錯的票務線上推廣平臺,這給阿里的內容做線上推廣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興業互聯網傳媒分析師張衡告訴記者。
在演出領域,阿里方面認為,大麥的現場演出領域持續10年,一直保持行業第一的地位,行業口碑高、消費者認知強。
實際上,以演出為中心的票務市場經歷了很大的變化。除了大麥網、永樂票務、聚橙網等公司外,各電影票務平臺、如娛票兒也在去年紛紛入局。行業亂象的出現,也讓整個票務市場面臨整合。在張衡看來,市場整個格局可能會很快基本確定,沒有BAT支持、排名比較靠后的平臺想要再出來的概率會更低。
協同:融合阿里音樂
收購的另一個意義在于阿里音樂。
自成立以來,阿里音樂似乎一直處在變革中。今年3月,阿里音樂迎來了繼高曉松、宋柯、楊偉東(現合一集團總裁)后的第四任CEO——張宇。此次收購后,張宇也同時出任大麥網CEO。由張宇擔任大麥網CEO,阿里在音樂產業的布局和融合意圖已昭然若揭。
在業務層面,阿里音樂收購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并將天天動聽改為阿里星球。去年9月,天天動聽宣布關閉播放器服務。業內更是一直有傳言表示,阿里星球將迎來重大變化。
此次與大麥的聯合或許是重要方向之一。
上述負責人表示,阿里音樂未來將與大麥網實現打通。一方面,在線演出票務結合音樂應用,實現用戶數據打通;另一方面,以粉絲為核心,聯動藝人、票務資源,形成以粉絲、藝人、平臺三方聯動的“線上+線下”的音樂營銷模式。
借力于大麥的整合,阿里音樂此次或可實現業務升級。此外,VR演唱會也拓寬了阿里在音樂產業的觸角。
“以‘文化娛樂’為代表的快樂板塊是阿里巴巴集團未來重要的戰略方向,過去幾年,我們在這個領域進行了系列布局。2017年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文娛元年。”上述負責人稱。
目前,在阿里文化娛樂集團的業務生態中,包含了優酷土豆、阿里影業(電影)、阿里音樂、阿里體育、阿里文學、UC、阿里家娛等業務板塊。從內容維度來看,俞永福為阿里規劃的大文娛艦隊已見雛形。從形式來看,這是一個可結合內容生產、多屏分發的綜合性平臺。
不過,業務到位只是一切的開始,更重要的問題是,大麥網如何融入阿里的業務生態。已經過數次整合的阿里音樂,是否能真正接受這個“新進入者”?隨著內部整合和產業自身的變化,在將來一段時間內,大麥和阿里或許會面臨更復雜的問題。
(新媒體責編:cj1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