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全新BMW上海體驗中心正式揭幕,集駕駛體驗、品牌文化、創新科技、生活方式于一身,在上海中心地帶提供充滿情感和駕駛樂趣的品牌體驗,堪稱目前國內最具開放性、參與性和互動性的汽車品牌體驗中心,體現了寶馬不斷創新的品牌建設理念。
BMW上海體驗中心位于世博園區并于2013年投入使用,在經過擴建后其總面積目前已增至4.5萬平米,其中2.4萬平米的BMW駕駛中心可提供10余項專業駕駛培訓,而開放的產品體驗車型更是達到50種。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參配、圖片、詢價) 兼首席執行官康思遠表示:“不斷創造和提升客戶品牌體驗是寶馬的長期策略,全新BMW上海體驗中心獨樹一幟地將產品、技術、服務和市場活動整合于一體,這是我們對客戶和粉絲的承諾,也是營銷的創新。”
在業界看來,寶馬品牌的眾多特色營銷案例將通過這一模式得以完整集中的呈現給中國消費者。
在全價值鏈提升客戶體驗
近年來,寶馬先后在大型豪華車、SUV和緊湊型豪華車等細分市場進行了全面布局,并在所有級別產品中提供了諸多最新的互聯科技,無論是充滿駕駛樂趣的BMW M子品牌還是極具未來科技感的BMW i子品牌,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都正在成為BMW的全新內涵。
2016年,寶馬集團在中國市場的總銷量突破50萬臺大關,面對愈加龐大的客戶群體和新興的數字化商業生態,寶馬也在不斷強化激情、動感和富于感召力的品牌形象。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營銷高級副總裁高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客戶導向是寶馬打造產品和品牌體驗的準則。數據顯示,寶馬客戶的平均年齡為35歲,‘80后’和‘90后’正成為未來豪華車消費者的主力。因此,我們將通過數字化和社交化的溝通方式保持品牌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
事實上早在很久之前,寶馬便在中國開展過豐富多樣的體驗式營銷,BMW X之旅、BMW 3行動等活動更是已舉辦超過十年。
針對年輕一代消費者,寶馬先后推出BMW即時充電、BMW ReachNow和“BMW云端互聯”等創新舉措來探索“出行服務”和“客戶數字化服務”模式,而從第一條微信朋友圈廣告到跨界網絡綜藝節目,從BMW天貓旗艦店再到推出熱門網絡游戲皮膚,寶馬也一直不斷追求營銷上的創新。
全新BMW 上海體驗中心的啟用則又一次展現了寶馬品牌對于客戶體驗的完美追求。
“想要保持市場營銷方面的領先地位,就要不斷進行自我挑戰,不斷地創新和發掘。未來我們面對的是更加年輕的客戶,所以我們要把線下體驗、線上體驗和全方位的數字化體驗進行有效的結合,讓更多消費者在數字世界中體驗寶馬的品牌、產品和服務。”高樂補充道。
打造寶馬粉絲新據點
在很多人看來,融合了寶馬集團“下一個100年”標示以及BMW VISION NEXT 100未來百年概念車設計元素的上海體驗中心,不僅是一個BMW博物館,更是寶馬與時俱進的縮影與旗下最新科技的展示窗口。
BMW制造飛機發動機的歷史、在賽道上創造的傳奇、BMW 藝術車串聯起來的簡明藝術發展史、BMW M對高性能永不止步的追求、BMW i 面向未來的出行解決方案以及BMW 摩托車的騎行文化等,這些珍貴素材都能在展廳內得到呈現。
與此同時上海體驗中心還融入了更多具有參與感的項目,如通過視覺輔助技術,人們可以親手設計一輛BMW藝術車,導覽員還可以解答消費者關于BMW品牌和產品的各種問題,而創新科技展示區域則通過展示BMW的前沿科技,傳遞了寶馬集團對于未來的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可以參與由寶馬精英駕駛培訓師教授的10余種駕駛課程,體會振奮人心的BMW純粹駕駛樂趣,也可以試駕包括新能源車在內的50多款BMW車型。寶馬愛好者們甚至可以帶著自己的BMW汽車約起好友來此切磋車技。
除此之外,小朋友們也可以通過BMW兒童交通安全訓練營接受到BMW科學、互動的體驗式安全教育。毫無疑問,BMW上海體驗中心未來將成為寶馬粉絲們的又一新據點。
發力2017 寶馬將在華推出14款新車
作為寶馬集團“下一個100年”的開局,2017年寶馬將未來戰略方向歸納為了"ACES"(自動化、互聯化、電動化和共享化/服務化)。
在剛剛結束的寶馬集團年會上,集團董事長科魯格宣布寶馬將在2017-2018年推出超過40款新車,除了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之外,寶馬集團還將在旗下各品牌、主要車系和車輛平臺架構中,以高度靈活、可擴展的方式推出純電動的電池驅動車型。
與此同時,寶馬還計劃于2021年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BMW iNEXT,相關技術將在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城市進行測試。
最新銷售數據顯示,寶馬今年前兩個月在華取得了不錯的開局,共交付92045輛BMW和MINI(參配、圖片、詢價) 汽車,同比增長14.7%。
今年,寶馬集團還將在中國陸續推出14款新產品,并在本土化發展、電動出行、數字化客戶服務和出行服務等領域實現在中國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新媒體責編:cj1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