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首發集團、首鋼集團、首開集團和京能集團等4家北京市屬國有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靜態交通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服務百姓停車、行業發展、政府監管,通過盤活停車資源存量、增加停車位供應總量及優化布局等方式破解北京“停車難”瓶頸,打造智慧出行、智慧停車的新生態,引領和帶動靜態交通行業發展。日前,記者專訪了北京靜態交通投資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秦道鑫。
問:北京市靜態交通建設和管理,目前存在哪些短板?
答:近年來,北京市高度重視靜態交通行業發展,將治理停車亂、停車難作為治理首都“交通病”的重要方面,先后開展了路側停車管理體制改革、居住區停車綜合治理、設立停車秩序嚴管道路、加快推進停車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駐車換乘(P+R)服務水平、推動機動車停車立法等一系列綜合治理工作,在盤活停車資源存量、擴大停車設施總量、優化停車需求增量、調整市民出行結構等方面取得了可喜進展,讓市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但同時,我們也深刻地認識到,當前北京市停車資源的供需矛盾還比較突出。在靜態交通產業化發展、精細化管理、信息化建設、停車綜合治理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改善與提升的空間。由于北京停車供需缺口較大,相應的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在停車設施建設和運營方面仍存在短板。
一是停車產業化條件不足。停車設施專項建設規劃不夠細致、具體;停車場地的產權不清晰,土地使用費偏高,停車產業建設投資回報率低。二是停車設施建設手續繁雜,多頭管理,審批手續多。三是責任劃分不清晰,開發成本高,市場準入門檻高,影響了社會資本的投資熱情。
另外,北京市的靜態交通行業發展還缺乏統一的規劃,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規模化管理不足,市場化的資本運作方式單一。
要解決這些問題,北京必須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共擔、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停車公共治理制度,全面規范停車規劃、投資、建設、管理、經營、使用等行為,以“資本+信息+市場+立法”的共同驅動,來解決靜態交通存在的問題。同時加大對占道等違法停車的治理力度,形成對停車位的有效需求,為停車場建設和運營提供良好的回報機制。
問:北京發展智慧停車新生態的優勢在哪里?
答:發展智慧停車新生態,北京具備得天獨厚的技術、人才和資源優勢。四家國企作為股東,在靜態交通領域均有獨特優勢。
首發集團在停車設施投融資、建設、運營管理、智能停車系統技術開發、運行維護、ETC推廣與應用等方面有多年經驗,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靜態交通產業體系,負責北京包括五棵松、天通苑、國學中心停車樓等400余個停車場的投建運營及管理。
首鋼擁有國內種類最全、水平最高的靜態交通示范基地。其自主研發的公交智能立體車庫、雙環型智能圓形塔庫為世界首例,承攬車位超過2萬個,中標了北京新機場停車樓、上海虹橋機場P1停車樓等。
首開集團擁有豐富的停車設施建設經驗和停車設施存量資源,管理著北京2.5萬個停車位,基本實現了停車位資源的共享和智能管理。
京能集團下屬的鑫華源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專注研發、制造立體車庫22年,編制了6項機械立體車庫國家標準,擁有55項發明專利,引領著中國停車設備行業的發展。
問:北京如何在智慧停車新生態方面先行先試?
答:作為市屬國有特殊功能類企業,北京交投要緊緊圍繞首都“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聚焦交通擁堵治理,積極履行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
當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北京交投要緊抓機遇,瞄準靜態交通科技前沿,積極引入“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升自身發展水平,盡快將公司打造成靜態停車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標桿企業,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停車產業投資建設和開發經營,實現國有資本和非公資本的共同發展。
《2016停車行業發展白皮書》指出,2016年全國停車消費4000億元,停車行業投資規模17萬億元。除停車場建設外,停車位的巨大缺口也使不少企業瞄準了共享停車領域。目前國內停車場智慧停車的覆蓋率僅為7%,至2020年,智慧停車的覆蓋率也才將達30%~50%。所以,智慧停車新生態將大有可為。
在激發和釋放北京市停車市場的活力、全面提升北京市靜態交通現代化治理能力與水平的同時,北京靜態交通平臺本著立足北京、協同津冀、輻射全國的目標,通過全面整合產業優勢資源,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通停車產業上下游產業鏈,促進信息更加暢通,提高停車設施的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行業總體價值,以帶動北京停車行業良性融合發展。同時以北京為范本,創新探索可操作、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為其他省市區靜態交通發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