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的拷問:自然保護區內該建水電站嗎
截流3天即遭遇洪水,西雙版納回龍山小電站引議論
11月24日晚,一場突如其來的“漲水”,驚動了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境內羅梭江兩岸的居民,也驚動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22日剛剛舉行截流儀式的回龍山水電站破堰,造成下游水位急劇上漲約150厘米,部分居民家中進水。
電站截流3天即遭遇20年一遇洪水
23日下午到24日白天,西雙版納全州普降暴雨,東部勐臘縣降雨量尤大。
據西雙版納州外宣辦工作人員介紹,24日下午1點,監測到入庫流量和庫水位激增后,回龍山水電站施工現場指揮部啟動應急預案。當晚8點,水位已經上漲至臨近截流大壩極限的604.14米。鑒于水位呈快速上升趨勢,現場指揮部在確認下游人員已安全疏散的情況下,進行非常泄洪。洪水按預定缺口位置下泄,約120分鐘后,險情基本解除。
西雙版納外宣辦發布的信息顯示,此次主動破堰沒有造成直接人員傷亡。
主動破堰后,下游水位一度快速上漲。據有關部門觀測,水庫約1026萬方水,預計流量最大達4000立方/秒,為當地20年一遇。
僅11.3萬千瓦的小電站為何未被叫停
由于泄洪對下游造成了影響,同時電站位于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從而引發了人們對電站建設合理性的議論。
羅梭江是瀾滄江的一條主要支流,在勐臘縣象明鄉的一段叫小黑江。2015年開工的回龍山水電站位于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境內小黑江與曼賽河匯合的速底村上游河段,是云南省“四個一百”及西雙版納州“四個一”重點建設項目。電站設計壩高79米,水庫總容量為2.054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為11.3萬千瓦。
11月22日,大壩如期截流,如果一切正常,該電站將在2019年7月實現首臺機組發電。
網民質疑:2016年,云南省就已叫停25萬千瓦及以下裝機的電站建設。且云南不愁用電,為何還要在保護區建這樣的小規模電站?
對此,西雙版納外宣辦回應,回龍山水電站所有相關審批手續,均在云南省2016年叫停25萬千瓦及以下規模小水電建設前的2012年獲批。
西雙版納州相關負責人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回龍山水電站所有手續齊全、合法”,并于25日晚間給記者發來了云南省環境保護廳于2011年12月23日簽批的《云南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小黑江回龍山水電站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掃描件。
這份批復中強調:“在不影響西雙版納州羅梭江魚類自然保護區的前提下,我廳同意該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所述的性質、規模、地點和環境保護對策措施進行項目建設。”
這里的野生魚類占全國總屬數40%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回龍山水電站緊臨州級保護區——羅梭江魚類保護區。
北京工業大學2016年5月為建設單位所編制的環境影響報告表稱,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勐臘、尚勇、勐侖、勐養、曼搞等互不相連的5片組成,總面積約24.12萬公頃,占自治州總面積的12.7%。回龍山電站工程及線路離勐侖子保護區相對較近。
勐侖子保護區在地域上與州級保護區——羅梭江魚類保護區基本重疊。這里擁有較完好的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瀾滄江縱貫境內,初步查明,境內有野生和天然魚類107種,占全國總屬數的40%。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
建設與開發能否實現共贏
一位知名的魚類學專家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羅梭江是眾多大型珍稀魚類洄游繁殖的產卵場,一座79米高的大壩,是否會導致一些魚類的滅絕還不好評估,但影響是可預見的。
云南省環境保護廳在前文所述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中也認為,電站距離羅梭江魚類自然保護區試驗區3.4千米,工程建設將對南線河口產粘沉性魚類產卵場和曼賽河口下游產卵場產生較大影響,導致魚類生境產生較大變化。
該批復要求,建設方須依法承擔責任,采取集運魚系統過壩、人工增殖放流、人工模擬產卵場和完善羅梭江魚類自然保護區等補償措施。要建設魚類人工培植放流站,進行野生親本捕撈、運輸和馴養。要在庫區及支流放流叉尾鲇、絲尾鱯等受影響魚類,并對增殖放流結果進行跟蹤監測。
此外,云南省環境保護廳還要求建設方應建立人工產卵場,建立魚類棲息地保護區,開展瀾滄江支流保護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而上述魚類學專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果這些措施能嚴格執行的話,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建設對魚類生態環境的影響——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但仍不能完全消除影響。”
據該專家了解,在其他一些電站也有類似措施,但有的執行幾年后就不再執行;有的雖然年年進行增殖放流,但放流的并非根據野生親本捕撈和馴養的魚苗,種類也難以齊全,還有的放流的是常見魚種……因此加大對運營者的有效監管,成為各地、各級環保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監管全流程中,應有水生生物專家介入,進行魚類種苗的培養鑒別,提供最優化的建議,將建設與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該專家說:“從長遠來看,這些生態補償措施的效果還有待觀察。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