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雁南飛秋滿天,千林紅葉色相鮮。2023年10月21日,由現代科學儀器網主辦、北京海光儀器有限公司和太赫茲光電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協辦的第二十一屆現代科學儀器前沿技術研討會及展示會在北京香山召開。廣州零號時光視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作為本次研討會指定的一站式會務服務商,為您帶來本次大會的特別報道。
本次大會是業內最高水準的大會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楊國楨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汪爾康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董紹俊院士、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楊秀榮院士等8位院士出席了本次大會。此外,還吸引了行業內眾多的專家、學者參與本次研討會,共同探討近年來科學儀器行業涌現出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術、新儀器和新應用。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楊國楨院士為本次研討會帶來了精彩致辭。“太赫茲波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太赫茲光譜成像屬于國家重大科技需求,是國家大力支持的科研項目。通過研究太赫茲波的傳播特性、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機理,有助于揭示物質的基本結構和性質,為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期望各位同仁借助本次交流會這樣難得的機會,產生更大的效果。”楊院士表達了這樣的祝福與期望。最后,楊院士預祝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副理事長劉成雁教授向所有的與會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劉教授表示:科學儀器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觀察新事物、獲得新數據、揭示新規律的裝備基礎,對學科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當前的眾多科學成就離不開科學儀器的進步,雙碳目標的實現、綠色發展、數字中國的建設等重大工程都需要科學儀器照亮前行的道路,襟懷著對行業的熱愛,劉教授呼吁與會人員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團結各界力量,為科學儀器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現代科學儀器》主編胡柏順研究員表示,當前社會科技發展迅速,掌握了科學儀器前沿技術即掌握了科技競技的制高點。如今我國質譜儀器生產廠家如雨后春筍,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太赫茲波技術被譽為改變世界未來的四大技術之一,如今被廣泛的應用在農業、醫療、國防、天文等各個領域,希望通過本次會議,與會人員能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進太赫茲波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以科學儀器技術的創新發展造福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李景虹院士為本次研討會帶來了VCR致辭。李景虹院士表示,現代科學儀器是人類知識的獲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和源泉,大國科技與其息息相關。近年來,我國的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生物醫學等重大的戰略,新興產業、前瞻性的研究都離不開科學儀器的設備和保障。最后,李景虹院士希望與會人員在本次研討會當中積極交流,共同探討未來儀器的發展方向。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汪爾康院士帶來了題目為《略談我國現代分析科學儀器的一些新成就》的精彩報告。汪爾康院士在報告中簡單介紹了我國現代分析科學發展中一些創新成就,詳細介紹了其團隊基于磁球在界面的重構建立了固態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器等重大研究。汪爾康院士表示,這些科研成果促進了系列儀器裝備的產業化和工程化及基礎科研的蓬勃發展。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董紹俊院士帶來的報告題目為《環境水質關鍵參數檢測的研究與發展》。董紹俊院士在報告中創新性的提出原位培養微生物膜的檢測方法,經驗證,該方法穩定性強,重現性好,檢測結果可靠。董紹俊院士介紹了其研究團隊在WTT法的研究方面進展。并表示已經克服了以動物為受試體的諸多弊端,實現了通過依靠原位/在線電化學法檢測水體總毒性的研究策略。針對大腸桿菌污染環境的現實,其研究團隊設計并合成了新型大腸桿菌特異性指示探針,提出了納米酶催化水解該酶底物/促使熒光探針快速解離的方法。
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上海理工大學朱亦鳴教授共同帶來了題目為《太赫茲光子學核心器件及其系統研究》的精彩報告。莊松林院士向與會人員介紹了其研究團隊的規模組成及未來的發展規劃。朱亦鳴教授介紹了新型太赫茲輻射芯片、高靈敏探測技術、超大景深成像器件等核心器件的性能特點。并分析了我國當前太赫茲波譜儀的現狀。同時還介紹了其團隊研制的太赫茲波普系統在腎纖維檢測、不同產地西洋參檢測、太赫茲公共安全檢測、半導體檢測等方面的應用案例,以及芯片式太赫茲超靈敏檢測系統的在原油溯源、生物傳感、手性對映體檢測、檢驗方面的檢測效果。最后,朱亦鳴教授表示,太赫茲光梳系統是關鍵技術方案,并向與會人員分享了太赫茲近場超分辨顯微鏡的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楊秀榮院士帶來了題目為《科學儀器的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先導和助推器》的精彩報告。在報告中,楊秀榮院士首先總結了X射線衍生技術、核磁共振技術、冷凍電鏡技術、質譜技術、拉曼光譜、激光光譜等技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相關研究,強調了科學儀器發展的重要性。楊秀榮院士表示,先進的科學儀器既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研究的主體內容之一,更是創新成就的重要體現形式。其次,楊秀榮院士結合自己所承擔國家儀器研制項目而發展的分析儀器,以及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儀器發展歷程介紹了我國電化學分析儀器研制方面取得的成就、對科學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及發展現狀,并向與會人員分享了我國電化學分析儀器的發展情況,重點講解了其團隊自主研發的EC-DPI儀器的創新特點。在報告的最后,楊秀榮院士分析了科學儀器的發展趨勢,并強調了“新工具”在科學創新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海洋研究員帶來了題目為《高性能光電離質譜儀研究進展》的精彩報告。李海洋研究員在報告中圍繞著光電離技術及光離子化源、高性能光電離質譜儀及產業化、光電離離子遷移譜儀器及產業化三個方面開展。回顧了應用于質譜和離子遷移譜的真空紫外光電離(VUV-PI)、離子分析器等核心技術的研究進展。李海洋研究員提議,要在國家安全、生命健康和工業過程等國家重大需求及國計民生領域,開展儀器的大規模實際應用。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帶來了題目為《新污染物篩查與風險評估儀器系統的研制》的視頻報告。江桂斌院士先向與會人員普及了新污染物的定義,報告圍繞著新污染物及其產生的背景、發展新污染物的篩查技術、成組毒理學分析儀的研制三個方面展開講述。江桂斌院士在報告中總結了自己及團隊多年來對環境污染物情況的考察結果,分析了我國新污染物檢測現狀。重點講述了其在成組毒理學分析儀的設計思路,分享了成組毒理學分析儀在復雜介質樣品提取制備與結構鑒定技術、高通量多靶點毒性效應篩查技術方面的應用性能。最后,江桂斌院士表示,新污染物將伴隨人類進化的全過程,其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孫洪博帶來的報告題目為《極端場核磁共振與交叉學科》。孫洪博在報告中主要匯報極端場核磁共振技術及諸多交叉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介紹了極端場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發展,并探討其在不同學科領域中的應用。孫洪博表示,其團隊在未來的研究中,將進一步推動極端場核磁共振技術的發展,拓寬其在交叉學科中的應用范圍,為解決重大科學和社會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
清華大學張新榮教授帶來了題目為《化學測量中的分子識別與智能識別》的研究報告。張新榮教授表示,各類精密分析儀器已用于獲取分子信息的目的。在報告中,張新榮教授向與會人員普及了嗅覺仿生、人臉識別用于化學測量、AI看X光片識別種族、基于視覺的智能識別技術在集群運動水平上建立的分析方法等多項分子識別與智能識別相關科研案例,并提出化學測量科學正處在繼“伴隨物理學的熱力學和動力學理論的發展”、“伴隨19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和機器制造技術的進步”之后的第三次技術變革的關鍵點。最后,張新榮教授表示分子識別與智能識別是企業家未來應當考慮的方向。
北京大學劉虎威教授帶來了題目為《表面等離子共振與質譜的在線聯用技術》的精彩報告。劉虎威教授表示,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技術廣泛用于研究分子間相互作用,它可以針對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進行無標記、高靈敏、實時的快速分析。但由于其缺乏分子結構鑒定能力,當面對含有未知物質參與的相互作用過程時,其應用受到限制。將SPR法與具備結構鑒定能力的分析方法如質譜(MS)聯合使用將彌補SPR本身的不足,大大提高SPR的分析能力。
中央民族大學再帕爾·阿不力孜教授帶來了題目為《敞開式質譜成像技術與應用進展》的精彩報告。經再帕爾·阿不力孜教授介紹,其研究團隊自主研發出了新型常壓敞開式離子化技術及其免標記、便捷、高靈敏的質譜分子成像技術與裝置(AFADESI-MSI),同時將該技術與代謝組學相結合,發展了空間分辨代謝組學技術與方法,推動了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再帕爾·阿不力孜教授重點介紹了其團隊運用AFADESI-MSI技術和空間分辨代謝組學方法,在組織原位衍生化新技術與方法、低豐度和難電離代謝物的高靈敏與高選擇性MSI分析方法、體內藥物原位分析、藥效及毒性機制研究、腫瘤代謝重編程機制、腫瘤代謝標志物的原位篩查與分子病理診斷、揭示腫瘤代謝異質性和糖尿病空間代謝變化、糖尿病腎病/腦病發病機制等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清華大學林金明教授為本次研討會帶來的報告題目為《微流控芯片質譜聯用細胞藥物代謝分析》。林金明教授在報告中主要介紹了其研究團隊在長期開展微流控芯片與質譜聯用儀器研制和應用相關的研究,成功研制出微流控芯片質譜聯用分析裝置,并將技術轉讓企業實施產業化。林金明教授表示,微流控芯片的微米級尺度空間和細胞的尺寸能很好地匹配,可方便地進行細胞生長微環境的模擬和精密操控,是研究細胞間相互作用、信號轉導與通訊以及細胞藥物代謝和遞送的理想平臺。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張峰研究員帶來了題目為《精準確證與快速預警》的精彩報告。張峰研究員向與會人員介紹了質譜技術的發展歷史,并表示精準確證和快速預警是質譜技術發展趨勢及目標。張峰研究員重點介紹了其利用離子淌度技術開展脂質組學的研究進展和利用質譜成像技術開展有害物代謝規律的研究結果。在報告的最后,張峰研究員表示質譜儀器應持續創新,為分析測試行業提供堅強、有力保障。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鄧玉強研究員帶來了題目為《太赫茲輻射功率計量基準建立》的精彩報告,介紹了其研究團隊在太赫茲計量技術方面的研究。經鄧玉強研究員介紹,其研究團隊在太赫茲功率計量、太赫茲光譜計量、太赫茲頻率計量和太赫茲輻射空間分布計量等方面均取得了進展。并研制了具有寬吸收帶寬和高吸收率的太赫茲吸收材料和太赫茲輻射功率計,利用電功率替代實現了太赫茲功率量值復現,與激光輻射功率基準相比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江蘇理工學院葉霞教授帶來的報告題目為《智能康復儀器(機器人)在卒中康復中的研究應用和前沿進展》。葉霞教授首先介紹了智能康復機器人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葉霞教授表示,康復機器人是促進卒中康復的重要手段。其次,葉霞教授向與會人員展示了康復機器人在康復訓練當中的應用進展。以Flexbot-U系統為例,展示了康復機器人協助患者康復的臨床效果。葉霞教授認為,在康復機器人輔助患者康復治療中,人機交互是非常重要的。并分析了當前康復機器人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最后,葉霞教授重點介紹了其團隊研發的下肢康復機器人、上肢康復機器人、多模態交互智能輪椅、失能老人康復與護理系統在結構設計、控制系統等方面的性能特點和當前正在研發的腔鏡檢測軟體系統的研究進展。
四川大學段憶翔教授帶來了題目為《高分辨快響應質譜技術與儀器的研發及應用》的精彩報告。段憶翔教授在報告中重點講述了質譜儀在癌癥篩查方面的應用。經段憶翔教授介紹,其研究團隊在質譜儀系統研制方面率先開展人體呼出氣肺癌早篩質譜系統,并進行了臨床應用研究。且該儀器具有超低成本、高可及性、高準確性的優質性能。段憶翔教授還介紹了實時質譜呼出氣檢測在新冠檢測方面的檢測效果和實時質譜儀在VOCs走航監測中的應用。
四川大學段憶翔教授帶來了題目為《高分辨快響應質譜技術與儀器的研發及應用》的精彩報告。段憶翔教授在報告中重點講述了質譜儀在癌癥篩查方面的應用。經段憶翔教授介紹,其研究團隊在質譜儀系統研制方面率先開展人體呼出氣肺癌早篩質譜系統,并進行了臨床應用研究。且該儀器具有超低成本、高可及性、高準確性的優質性能。段憶翔教授還介紹了實時質譜呼出氣檢測在新冠檢測方面的檢測效果和實時質譜儀在VOCs走航監測中的應用。
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徐廣通教授帶來了題目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車用氫氣檢測與標準體系研究及應用示范》的精彩報告。徐廣通教授在報告中表示,氫能產業的發展已步入快車道,通過近4年的研究與實踐,已建立比較完善的氫能檢測方法體系和技術體系,可以提供實驗室、在線和移動場景的成套檢測方案。同時,氫氣檢測系列團體標準完成制定,國家標準制定正在進行中,為下一步產品標準修訂奠定基礎。徐廣通教授介紹,國內首家CMA和CNAS認證的氫氣檢測實驗室已被建立,支撐氫能產業鏈發展和氫能示范城市建設,為北京冬奧會氫氣質量提供了保障。最后,徐廣通教授表示適合多場景的氫氣檢測技術和國產試驗儀器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北京市化工研究院尹洧研究員帶來了題目為《我國環境監測分析技術的發展與展望》的精彩報告。尹洧研究員向與會人員分享了我國環境監測方面當前的標準體系現狀。尹洧研究員表示,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就是綠水青山的重要支撐。當前的環境監測任務,借力于儀器制造領域的研究成果,正在朝著天地空一體化、數字化、自動化、網絡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已成為環境保護強有力的支柱。
中國農業科學院程劼研究員帶來的報告題目為《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高效識別和精準檢測技術與裝備》。程劼研究員介紹了其進行的兩項重點研究方向,分別是飼料毒理學和飼料安全分析基礎。并向與會人員匯報了其工作進展,一是打造瘦肉精監管利器,保障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二是攻克樣品前處理通量不足的難題;三是突破速測技術準確度不足的瓶頸,提高速測結果認可度;四是打破POPs從環境向食品遷移轉化的研究盲區。此四項工作的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
至此,本次第二十一屆現代科學儀器前沿技術研討會大會報告完畢。大會同期召開了太赫茲光譜儀及相關技術分會、現代儀器分析應用分會、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技術與裝備分會。
除了眾多院士、專家、學者的精彩報告,行業內的優秀展商也積極參與其中,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北京海光儀器有限公司、北京晶品賽思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珂睿科技有限公司、博太赫茲信息科技(武漢)有限公司、大恒新紀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神目科技有限公司、匯睿光電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蘇州芯陣電子有限公司、青島青源峰達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見微知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卓光儀器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恒析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北京格瑞德曼儀器設備有限公司、魯美科斯分析儀器公司、四川蜀科儀器有限公司、北京浩天暉儀器有限公司、北京和信同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南京雙雪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北京聚芯追風科技有限公司、華譜科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同洲維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東西分析儀器有限公司。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