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隨著大眾對心理健康認知和接受程度的提高,心理健康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門議題,許多年輕人也開始主動學習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催生出熾手可熱的“療愈經濟”。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心理咨詢相關的小紅書話題瀏覽量達5.9億,微博話題閱讀量達4.9億。
可觀的市場需求也讓心理咨詢相關的科普、課程、培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有主打“隨時隨地都能學”的線上平臺,也有強調系統性、專業性學習的線下面授課程。甚至有不少知名高校開放校內的學術教學資源,面向社會開辦相關課程。例如北京大學開辦的心理咨詢研修班,雖然收費高達上萬元,但依然供不應求,因為課程只在北大校園內面授,課室資源有限,每期開辦的名額都會“秒空”,課程學習結束后,學員還會收到北京大學頒發的結業證書。
從學員構成上看,這些愿意花費上萬元購買研修班課程的大多數職場白領,他們學習心理學知識,不光是為了自我探索、自我療愈,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看中心理咨詢技能的工具屬性,借此實現職場晉升或是轉行就業。
“最初接觸心理咨詢是因為學業壓力,去醫院相關門診接受過心理咨詢,感受到了心理咨詢的獨特效用,現在學習心理咨詢,除了解決自身需求,我也希望能通過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學員李梅(化名)告訴記者,她現在是一名企業的HR,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選人、用人、管人”,學心理咨詢,就是為了讀懂人心,“把人搞定了,事就搞定了。”
北京白領趙海(化名)在一家公司的銷售部做數據分析,因為不太喜歡這份工作,就想先學個技能搞份副業。參加完心理咨詢研修班后,趙海開始在網上為人免費進行心理咨詢,積累了不錯的口碑,副業如今已小有所成,“我收費不高,現在每個月能帶來大概兩、三千元收入吧,能賺個飯錢,但也夠了”趙海說。
衛生部數據顯示,我國14億人口中,預計有1.9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團隊發布的《2022年國民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國民抑郁風險檢出率為10.6%,焦慮風險檢出率為15.8%。
在心理健康問題泛化的當下,許多人久病成醫,通過系統學習,在自我療愈的同時還能兼職心理咨詢師,似乎成了不少年輕人的新選擇。
(新媒體責編:wa12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