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集團利用數字技術呈現的動態《富春山居圖》,這項技術的衍生產品曾在“一帶一路”峰會期間向外國客人展示。一度舉步維艱的牡丹集團依靠“文化+科技”煥發新生。受訪者供圖
北京市擁有3000多家文化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約五分之一。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形態。”對于正在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北京來說,發展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是文化產業創新的必然選擇。
記者了解到,針對這一活躍的領域,北京將專門出臺指導意見。
目前,已經起草的《北京市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涵蓋四大體系的15項主要任務。未來,北京將每年認定一批市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業和基地,給予一定獎勵支持,同時探索以協議方式出讓或租賃文化科技用地,健全投融資服務體系,通過獎勵、貼息等間接方式,支持文化科技融合企業海外發展。
案例
文化+科技 老國企煥發“第二春”
王家彬的辦公室里擺著一臺顯眼的大電視機,65英寸,OLED屏,代表著當前市場上最先進的顯示技術。這臺電視機的品牌叫“牡丹”。
在人們都快忘記這個曾輝煌一時的國產電視機品牌時,它卻一直以小批量的形式存在著。作為北京牡丹電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牡丹集團)總裁,王家彬要求跟蹤每一代最新電視顯示技術,牡丹數字文化體驗中心里的電視機,幾個月便更換一代。
王家彬的電視機里呈現的不是節目,而是多個系統的運行動態。這些系統覆蓋牡丹集團6.24公頃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區,為園區企業和工作人員提供智慧辦公、電子商務、社區管理、安防物業等服務。它們集成在一個被稱為“牡丹智能制造服務云平臺(IMS智慧+平臺)”的系統中。
王家彬介紹,IMS平臺正是牡丹集團依靠“文化+科技”實現第三次戰略轉型的關鍵。這次轉型讓牡丹集團“從新出發”。
前身為北京電視機廠的牡丹集團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度過了輝煌的八九十年代后,90年代后期陷入了長達10年的產業低谷和風險高發期。2006年,與中關村管委會共建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后,牡丹集團從制造企業轉型工業服務領域。2012年左右,牡丹集團再次轉身,將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創新相結合,開啟“文化+科技”發展時代。
抽象的文化與具象的科技如何融合?
王家彬介紹,牡丹集團通過三種途徑實現:一是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新型文化創意產業,例如新媒體、動漫等;二是利用信息技術挖掘、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例如牡丹集團正論證建設數字化古渤海國遺址公園;三是利用科技為文化提供裝備,例如各式各樣的終端與傳播技術等,牡丹集團自己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在IMS平臺上服務了眾多企業,成為400個數字電視和文化創意類企業的貼身“管家”。
牡丹集團自身也獲得豐厚回報。“過去收入以房租為主,現在重心轉移到科技服務業,房租收入比例下降很快”,王家彬說。
現狀
創業活躍 北京五區產業集群各具特色
文化科技融合不僅是牡丹集團的戰略選擇,也是北京的戰略選擇。北京被定位為“四個中心”,其中,全國文化中心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在這兩個中心交匯點上的文化科技融合產業,迎來發展機遇期。
據官方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底,全市文化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有3047家,約占全國五分之一,文化領域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109家,占全國34.7%。
北京市科委黨組書記、主任許強介紹,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產業創新創業十分活躍,已經初步形成了海淀-數字內容、石景山-動漫游戲、東城-藝術品交易、西城-創意設計、朝陽-文化傳媒等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在位于海淀區的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高偉博士正在著手完善一項以三維建模和VR、AR技術保護古建的項目。他們利用無人機等設備對古建筑進行數字影像采集,然后生成三維圖像,用于參觀和保護。
高偉團隊在山西佛光寺拍攝了近1個月,利用數萬張圖片將佛光寺建模在計算機里,精度達到10厘米。點擊畫面上任何一個點能獲知其三維信息,知曉建筑物的“前半生”。
高偉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這項技術甚至能讓人們看到現場看不到的景觀,在旅游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比如某個雕塑的背面有一幅壁畫,游客不可能爬到后面看,但在系統里就可以看到。”
高偉的目的卻并不是開發一個新產業,在他眼里,數字化本身就是一種保護。“如果我們每年去采集一次,對比不同時間的圖像,就能監測古建筑上的一些細微變化,科技即是保護。”
牡丹集團正在規劃論證的古渤海國遺址公園項目,也正是利用科技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牡丹集團與寧安市合作,從歷史文獻中研究已經消失的古渤海國的樣貌,計劃通過數字化手段“重建”古渤海國。
扶持
每年認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給予獎勵
怎樣助力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
王家彬感覺到,發展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當務之急除了資金,還要培養一批高端人才。業內人士認為,文化人才不懂技術,技術人才缺乏文化涵養,確實制約了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發展。
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杜飛進也曾表示,文化企業大多自主創新活力不足、科技研發投入偏低,需要雪中送炭。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擁有東城、西城、朝陽、海淀、石景山5個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各區均出臺了指導性辦法。海淀區委書記于軍表示,該區已經統籌20億支持資金,將撬動200億社會資本,培育文化科技融合重點項目。
文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將作為重要保障措施寫入《北京市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為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發展專門制定的政策,由市文資辦會同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起草。
市文資辦黨組書記、主任趙磊介紹,《意見》根據文化技術創新體系、文化科技成果應用體系、文化科技融合承載體系和文化科技融合市場服務體系四大體系提出15項任務,直指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痛點。
針對文化科技融合企業標準不明確的問題,北京將建立完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業認定標準。借鑒英國“創意強度”指標等國際先進經驗,每年認定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業。同時每年還將認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給予獎勵支持。
文化科技融合,需要技術的跟進。《意見》提出,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標準制定,制定一批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資金方面,《意見》將提出多種扶持方案。北京將統籌利用好政府資金和土地出讓政策,集中支持一批文化科技融合重大項目,探索以協議出讓的方式或者租賃文化科技用地;同時將健全投融資服務體系,統籌設立市場化運作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