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以來,我國全面進入汛期。進入汛期,各地進入一年中降雨集中期及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頻發期,給軌道交通運行帶來了嚴峻挑戰。針對汛期對軌道交通的影響,墨跡天氣通過氣象能力驅動“天氣+交通”模式在軌道交通場景的服務創新,保障軌道出行安全,優化出行體驗,為城市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汛期惡劣天氣影響軌道交通運營,搭建現代化氣象預警系統成為新趨勢
每年汛期,因惡劣天氣導致的交通阻斷和設施損毀事件時有發生。強降雨可能導致車站積水,積水可能倒灌進入車站內部,影響乘客通行和站內設施安全。雨水還可能損壞電氣設備,影響供電系統和列車運行,長時間浸泡還可能損害軌道基礎,威脅行車安全。
為了減少汛期對城市軌道交通的影響,相關部門通常通過加強排水系統建設維護、配備防汛物資等措施予以應對。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利用現代化監控技術和氣象預警系統輔助防汛工作日益成為保障軌道交通安全運營的新趨勢。深耕商業氣象服務領域的墨跡天氣對此有大量成熟的探索,并針對軌道交通領域開發了產品與解決方案。
例如,墨跡天氣軌道交通氣象預警產品和方案通過整合觀測站、雷達、衛星等多源氣象數據,以及海量眾包數據,同時運用先進的機器學習技術結合數值預報模式進行數據分析,將氣象預報預警精確到軌道交通每一條線路、每一個站點,實現逐小時的惡劣天氣告警,推送到可視化大屏和對應負責員工設備端,對天氣變化提前準備、及時反應。同時該產品和方案支持智能生成專報,為管理人員提供決策參考,在后臺可根據區域、線路、車站進行定制化設置,帶來“一線(站)一策”的精細化管理能力。
面對極端天氣,除了預防措施外,還需要有效地應對機制。為此,墨跡天氣開發了氣象應急響應聯動方案,可為軌道交通日常監管、預報預警、搶險應急等提供及時、精準和高效的服務信息,并進一步融合了應急預案、應急物資、應急指揮等業務數據,針對水淹提供災前、災中、災后全流程服務,助力值班人員、響應人員、指揮管理人員進行應急搶險的輔助決策、物資調配和聯動協作,將突發極端天氣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輔助抗風險運營及精細化管理,“天氣+交通”模式釋放巨大價值
目前,墨跡天氣軌道交通氣象服務解決方案已陸續落地應用于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軌道交通項目。
圍繞天氣實況,墨跡天氣綜合氣象大數據和交通數據及相關分析算法,成功幫助客戶應對夏季汛期與冬季大雪及暴雪等極端天氣,尤其是對最強臺風“杜蘇芮”的提前防范,實現惡劣天氣條件下地鐵運營0事故;華南地區某市地鐵集團同樣受益于墨跡天氣氣象服務,成功應對杜蘇芮、蘇拉、小犬等臺風,提升地鐵系統40%應急聯動效率,筑牢氣象防災最前線。
墨跡天氣與華中地區某城市地鐵的合作中,雙方共同構建氣象服務平臺及自動氣象監測站,提供氣象數據可視化顯示、實時氣象監測超閾值報警、氣象數據專業化分析及預警預報信息定向推送等氣象信息服務。截至去年底,墨跡天氣氣象服務平臺在該市地鐵集團的用戶總量約達到1.3萬人。今年進入汛期以來,該城市多次出現極端降水事件,短時降水量達到151.5毫米。為此,墨跡天氣特別優化升級了“降水信息快報”產品,深度結合地鐵應急響應業務規范,將應急響應措施、專家建議等融合到天氣風險報告中,第一時間推送給責任人,更高效地輔助地鐵客戶應對天氣風險,以保障居民日常出行和城市安全。
從中可見,“天氣+交通”模式對軌道交通行業抗風險運營、精細化管理的巨大價值。對軌道運營方而言,通過精準的氣象服務可在惡劣天氣之前進行必要的維護和準備工作,有效減少因設備損壞或緊急維修所導致的成本開支,并降低運營中斷的風險,從而提高緊急響應的速度和效率,最終實現降低成本、減少損失;對于乘客而言,這一模式確保了他們能夠享受到更加可靠、安全且穩定的交通服務,進而提高了乘客的出行體驗和滿意度。
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多地暴雨頻發、降雨量大、疊加度高、持續時間長,各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防汛形勢嚴峻。在防汛的關鍵期,墨跡天氣通過技術創新持續提升預報準確率,發揮好氣象預警先導作用,銜接好“防”和“治”,為軌道交通的安全運營提供系統、專業的氣象服務。面向未來,墨跡天氣將持續探索氣象信息與軌道交通運營系統的深度融合,推動構建經濟高效、綠色智能、安全可靠的軌道交通體系。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