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團打車”的補貼紅包激起市場很大反響。在美團打車進入上海市場3天后,滴滴全力“出招迎戰”。一時間,乘客可以超低價格乘坐快車、專車,前三單甚至可以免費。這一切,讓人想起多年前滴滴與快的、滴滴與優步的價格戰。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又起。
看似“乘客打車便宜方便,司機多接單”的“雙贏局面”,但人們心中也有疑問:這種“高補貼、低抽成”的補貼可持續嗎?
似曾相識的“價格大戰”
3月21日,“美團打車”正式登陸上海,同時上線出租車和快車兩種業務,打出一套“促銷組合拳”——上線前3個月,對快車司機“零抽成”,之后收取8%的傭金(其他平臺一般抽成20%);快車乘客也有實惠,前三單每單可減14元; 出租車駕駛員推薦一名同行加入并完成兩單,可獲一次性獎勵20元,乘客每單能減免3元。
高額的補貼吸引了不少乘客。上線第一天,美團打車在上海日完成訂單量就突破15萬單,并在隨后幾天持續上漲。第二天日訂單量達25萬單,第三天就突破30萬單,司機平均接單時長5秒。隨后幾天內,美團打車上海日完成訂單量始終保持在30萬單以上。截至3月27日24時,美團打車在上海累計服務乘客超220萬人次。
面對有可能出現的市場份額快速下跌,“滴滴出行”迅速迎戰。一連幾天給乘客發短信送“福利”:先送18元打車券,再送3張10元立減券;雙休日叫響“越打越便宜”口號,乘客前4程依次可減8元-11元;到了上周,減免券的誘惑更大,從周二起連續三天,直接拋出“0元打車享不停”絕招。
事實上,互聯網出行市場的戰爭,從去年底就初露端倪。從去年底開始,嘀嗒上線出租車,前幾天連高德地圖都做起了順風車,滴滴出行幾乎每條產品線都遭遇新的敵人,大家不約而同用上“補貼”“免傭”等當年雙向補貼的慣用手段。
2014年初,滴滴和快的展開多輪補貼戰,讓乘客和出租車司機大嘗甜頭,直到第二年情人節兩家公司合并,硝煙才暫時散去。但不久后,優步又與滴滴“開戰”,斗了近兩年,以滴滴2016年8月收購優步中國,優步退出中國市場而告終。兩輪大戰中,各方燒錢數以億計。滴滴的用戶量和接單量猛增,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
盡管后來仍陸續有首汽約車、易到用車等互聯網叫車平臺和“滴滴”叫板,但滴滴在整個市場中的壟斷地位,始終沒有改變。交通部深化出租汽車改革首席專家徐康明認為,目前,網約車業態是“一家獨大”的局面。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說,有更多企業進入是一件好事。
美團為何涉足出行領域
外賣業務做得風生水起的美團,為何主動涉足出行領域?
美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美團點評的使命是“讓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目前,美團平臺上已有“吃、喝、玩、樂”等多種生活方式的服務,唯獨缺了“行”這一服務。因此,想將“行”與其它生活服務環節相互打通。記者注意到,在大眾點評App中,打開想預定的飯店主頁后,在餐廳地址下方新增加了“打車”鏈接。美團有關負責人解釋,希望在用戶找到用餐目標餐飲店后,能便捷地打車到達。但不少財經人士分析,完善自身的服務產業鏈,為上市營造一個更好的概念,或許是背后更大的動因。
8年前,王興克隆GroupOn(GroupOn是美國電子商務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旅游、商品和服務,于2008年推出)創立美團,現在他的平臺估值已達300億元。如今,美團將與中國最大、實力最雄厚的公司短兵相接,其中包括阿里巴巴和滴滴出行。在商超、食品品類等電商領域,王興要面對阿里巴巴和京東。過去幾年,阿里扶植自己的餐飲服務產品口碑,并積極壯大“餓了么”。正是在昨天,阿里巴巴宣布95億美元收購“餓了么”。另外,美團還強行打入線上旅游業,和攜程競爭,攜程背后是中國搜索巨頭百度和美國的領頭羊Booking.com。眼下,美團又正面出擊曾經擊敗快的、優步的“滴滴出行”。
美團正在進行一場激進的賭博:在即將上市之際開展前途未卜的新業務,以高額補貼來刺激收入增長,這將美團置于“四面樹敵”的位置。
截至目前,美團共進行了7輪融資和一次戰略投資,投資者押注幾十億美元。面臨眾多的競爭對手,美團很可能為購買用戶而卷入昂貴的燒錢大戰。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團正在進行急迫而龐大的融資計劃,籌劃首次公開募股。對此,美團有關負責人拒絕談論股票發行的具體時間或地點。
滴滴面臨的“市場危機”
已在行業處于霸主地位的“滴滴出行”,為何此刻選擇“迎戰”?
“實際上,滴滴和美團都陷入‘騎虎難下’的局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黃少卿認為,滴滴之所以“迎戰”,是因為互聯網經濟講究的是“贏家通吃”,即只有用戶量不斷增大,超過盈虧平衡拐點時,企業才能獲利,這也就是滴滴一開始要吞并優步、快的,不斷燒錢拉人頭的原因。如果贏了,就能借助平臺上規模經濟的支配地位,在城市客運平臺上實現定價“話語權”。因此,滴滴和美團都要爭奪市場份額。即使美團深知通過大規模補貼快速獲取的用戶其實是“偽用戶”,但此時的美團不能撤。可市場很殘酷,除非一直補貼下去,并保證充足的司機,否則用戶很容易流失。
而滴滴“迎戰”,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領先地位。今年,對于滴滴而言“至關重要”。有報道稱,一份資料顯示,滴滴出行2017年GMV(交易總額)達250億-270億美元;主營業務虧損2億多美元,整體虧損3億-4億美元;今年3月初,滴滴預計2018年其主營業務將實現盈利,凈利潤有望接近10億美元,公司整體“微賺錢”。
2017年,滴滴對業務部門的考核增加盈利權重。合并快的、優步中國后,滴滴調價愈加頻繁。在部分一、二線城市,快車價格已和出租車不相上下,甚至出現調價兩三倍的情況。目前,滴滴出行集合了出租車、快車、專車、順風車、拼車、代駕、大巴等眾多業務線,每個業務上線初期都會有不同程度優惠,但力度遠不及早期“燒錢”般瘋狂。
滴滴還對司機抽取比之前更高的平臺費,也就是說,滴滴深知靠“高補貼、低抽成”贏得的市場地位并不牢靠,市場上仍有諸多業務相似的競爭者虎視眈眈這塊“蛋糕”。更重要的是,滴滴在網約車市場一家獨大后,問題越來越多,用戶的體驗越來越差,一方面是乘客打車難、打車貴,另一方面是司機不愿跑單,掙不到錢,這進一步加重了滴滴面臨的市場危機。
如今,美團的吃喝玩樂離不開出行,高德的地圖導航本來就是為出行而生。這兩個巨頭都擁有海量的用戶基礎,也就是說都具備規模經濟的條件。此時,這兩家企業都選擇進軍互聯網出行,滴滴怎能“坐以待斃”?
這輪“價格戰”能打多久
“價格戰”對乘客、司機來說都是好事,但這種“雙贏局面”能持續多久?
黃少卿認為,網約車行業的一大特點是重運營、輕壁壘,新興勢力只要有流量和資本,就可以進入。對美團而言,運營和技術是輕車熟路,出行也可以作為自家吃喝玩樂業務上的補充,成為生態鏈的一環。所以,美團打車入局網約車,是正常的市場行為,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進行業的良性競爭。但企業不是公益組織,最終目標肯定是賺錢,在百團大戰和外賣大戰中殺出血路的美團,深知補貼不可能是生存之道。
徐康明認為,盡管采取低于成本的“高補貼、低抽成”的價格戰,在競爭初期會帶來市場份額的明顯上漲。但這種做法不僅違背公平競爭的原則,在財務上也是不可持續的。
在高額激進補貼之下,一些不規范經營的現象頻頻出現。美團進入上海第一天就接到警告。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市價檢局明確要求,不得出現低價惡性競爭行為,不能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擾亂市場秩序。事實上,美團打車進入上海第二天,就被市交通委執法總隊執法人員在虹橋樞紐T1航站樓查獲一輛“馬甲車”。針對“美團打車”平臺為不具備營運資格的駕駛員或車輛提供召車信息服務的,執法部門按照《上海市查處車輛非法客運辦法》之規定,對“美團打車”平臺處以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曾經滴滴、優步、神州、易到、首汽補貼力度都不比今天的美團小,但都逐漸放棄了補貼之路。因為在競爭中,大家都逐漸意識到,如何實現訂單密度和運力供給的匹配平衡更重要,核心是運力調度和市場交易設計的能力,是安全保障與服務水平的提升,這不是靠補貼就能解決的。“換句話說,規模大,并不意味著平臺的效率更高。”黃少卿表示。價格戰隱患不小,會引來眾多投機者,導致司機團隊良莠不齊,還容易混入違規的外牌車輛和非滬籍司機,滋生人車不符、套牌、刷單等亂象。企業將過多精力和財力放在價格戰上,難免對安全、服務等環節放松要求。
黃少卿指出,低價競爭會帶來低服務、高風險等問題,拉低行業整體服務水平。“燒錢”難持久,補貼取消后,服務若跟不上,乘客會用腳投票。對網約車行業來說,加強安全保障、提升服務水平、合理調度運力,才是核心競爭力,這些都不能靠補貼解決。
政府應為市場劃道紅線
對網約車行業來說,未來的競爭必然體現在用戶體驗、調度效率、安全保障等看不見的方面,燒錢跑馬圈地的粗放式競爭早已不合時宜。政府要做的就是為市場劃一道紅線,保證整個市場有序健康發展。
徐康明認為,無論是早期的滴滴,還是現在的美團通過大幅補貼來吸引乘客和司機,其實已經對巡游出租車業態、巡游出租車從業人員以及合法合規的網約車企業帶來嚴重傷害。從行業監控的數據來看,一些大城市,在過去幾年中,巡游出租車從業人員收入下降,行業總體發展處于一種“困境”。特大城市的出租車經營,還是以公司化經營為主導。因此,法律法規對網約車的震懾力比較小。對于政府部門來說,應該從對非法網約車的打擊會造成一定程度“打車難”的擔憂,向維護市場秩序、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上轉化。
如果監管部門還是過去管理傳統巡游出租車的配置,那與當前網約車業態已很難匹配。政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應的法規并強化政府部門的監管手段,制止平臺企業非法運營的行為。徐康明建議,對采用無車輛許可和從業人員許可的平臺要采用統一處罰標準。上海要抓緊立法程序,制定除罰款以外更具震懾力的處罰舉措制止非法運營,并對合法合規的巡游和網約車企業和個體經營者采取獎勵性舉措。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