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又綠江南岸,植樹添綠正當時。在2025年植樹節到來之際,中國鐵路以“綠”為底色,以“新”為動能,從氫能源動車組試運行到中歐班列開行量突破新高,從銀發旅游列車布局到智能鐵路建設深化,鐵路部門在服務國家戰略與生態保護的協同中,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在廣袤國土上繪就了一幅生態與交通共生的壯美畫卷。
鐵路綠色發展,首在理念革新。2024年,長三角鐵路建設投資超1423.8億元,其中東方樞紐上海東站項目通過“海綿城市”設計,將138.7萬平方米的建筑體量與生態濕地有機融合,形成“站城綠芯”的立體生態空間。在安徽巢馬城際鐵路建設中,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采用智能監測系統,實時調整施工方案,減少對江豚棲息地的影響;青藏鐵路通過14公里野生動物通道,讓藏羚羊遷徙與鋼鐵動脈和諧共存。更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新開工的六慶鐵路等項目,均采用“以橋代路”設計,減少土地占用率達15%,將“最小化生態擾動”寫入建設標準。這些實踐表明,中國鐵路建設已從“工程優先”轉向“生態優先”,用技術智慧破解了基建與生態的二元對立。
科技創新是鐵路綠色轉型的核心引擎。2024年,全球最快高鐵CR450動車組樣車下線,其輕量化設計與能耗優化技術使單位能耗降低10%,標志著中國高鐵向“更智能、更綠色”邁進。與此同時,氫能源動車組在部分線路試運行,實現“零碳排放”突破;全國鐵路電氣化率提升至74.9%,年減碳量相當于種植47億棵冷杉;智能調度系統通過算法優化列車運行圖,全年減少冗余能耗超5%。更值得關注的是,鐵路貨運的綠色效能持續釋放:2024年中歐班列開行1.9萬列,較公路運輸減少碳排放約1256萬噸;多式聯運“一單制”服務推動社會物流成本降低600億元,形成“效率提升—成本下降—低碳循環”的正向閉環。技術革新不僅讓鋼軌“輕裝前行”,更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識。
鐵路的生態效益,早已超越運輸功能本身。蘭新高鐵沿線300公里防風固沙林帶,不僅守護著鐵路安全,更在戈壁灘上筑起綠色長城;京雄城際兩側20米寬生態廊道,串聯起白洋淀濕地與城市綠肺,形成京津冀生態屏障;銀發旅游列車三年行動計劃的啟動,將綠色出行與適老化服務結合,預計帶動超百萬老年人選擇低碳旅行方式。在長三角,滬蘇湖高鐵開通后,G60科創走廊沿線的光伏發電設施與鐵路電網并網,年輸送清潔能源超2億千瓦時;甬舟鐵路建設中,跨海橋墩創新采用珊瑚移植技術,將工程結構轉化為海洋生態修復平臺。這種“線-網-面”的生態網絡構建,使鐵路成為區域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了“修一條鐵路、綠一片山川”的復合價值。
當CR450動車組穿越花海,當光伏板在站房屋頂閃耀,中國鐵路正以“鐵軌上的植樹節”詮釋著發展觀的深刻變革。從5900億基建投資中注入的綠色基因,到1300公里新線沿途綻放的生態美景,這條鋼鐵動脈不僅承載著人流物流,更涌動著生態文明的時代脈搏。在“雙碳”目標指引下,中國鐵路以“滿格綠意”作答現代化命題,讓萬里山河在鐵軌延伸處煥發新的生機。這既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國智慧,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啟示。(來源:中國網 作者:韓萬里)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