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背影,斜跨一個工具包,計算器、鋼卷尺、對講機、記錄薄……是他的“寶貝”,目光明亮,笑時一臉真誠,筆者見到王建義時,他正在中鐵七局集團三公司西安地鐵6號線項目現場測量。
其貌不揚的他是工友們眼中的“技術大拿”,1990年至今,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一步步走到技師、高級技師。2018年通過中國中鐵特級技師考核,正式納入該公司工程測量專家技能人才庫。今年4月初,他被該集團公司評為“金牌職工”。
創新源于積累
他起點很低。1990年,18歲的他正在備戰高考,修了一輩子鐵路的父親卻把他帶到京九鐵路工地接了自己的班。從高中生到一名現場測量初級工,他還沒來得及慢慢適應,就跟隨師傅扛起儀器,翻山越嶺。從此,他與測量結下了不解之緣。30年間,寧波招寶山隧道、南京地鐵、廣州地鐵、沈陽地鐵、鄭州地鐵、石家莊地鐵、西安地鐵,他作為主測成功貫通隧道26條,施測范圍涵蓋鐵路、公路、隧道、橋梁、路基等類別。
那是2011年初,在鄭州地鐵2號線項目,通過全線考核選拔的他作為測量技術骨干加入了盾構測量控制技術課題研究工作組。由于地鐵盾構施工需要將地面上的測繪控制點引至地下,用來控制地下結構物的位置,“懸鏡法”遂成為地鐵施工測量中不可逾越地一門關鍵技術而廣泛應用。在“懸鏡法地鐵豎井聯系測量技術”課題研究中,他經過思考和現場實踐,提出了采用新技術替代過去目測的傳統測量技術的方案,并將自己通過采用萬向接頭先進方法懸鏡測量技術新成果提交課題研究組,成功地解決了現場測量中懸掛棱鏡的轉向問題,并提高了測量精度。年底,他撰寫的《懸鏡法地鐵聯系測量研究》論文榮獲中鐵七局科技成果一等獎和河南省科學技術成果獎。
制定行業標準
2015年,石家莊地鐵1號線項目,他在北方投資公司指揮部舉辦的測量競賽中一舉奪魁,技能受到各方肯定和好評。隨后他受邀就盾構的控制測量技術向全線所有標段進行了專業授課,并受邀參與了中國中鐵技術中心組織的《盾構法隧道測量工作指引》一書的編制工作。
技能被大家肯定是值得高興的,可是自己從來沒參與過制定行業標準,讓他心里忐忑不安。為了不辜負中國中鐵技術中心導師的期望,他白天完成工地測量任務,晚上就挑燈夜戰,查閱各類測量規范和專業書籍,學習各類測量軟件的應用。對自己的測量成果反復進行復核,對施測方案進行優化,經常一忙就是大半夜,第二天照樣帶著徒弟們去現場測量。經過半年多的努力,該書終于審核通過,如期刊印,向各單位發放執行,至今仍作為測量工作參考標準在中國中鐵范圍內實施應用。
能夠參與制定行業標準讓王建義信心百倍,同時也讓他認識到知識在不斷更新,如果不加強學習,就無法適應測量工作的發展需求,他積極參加公司各類測量培訓班和比武大賽,與同行切磋技藝,不斷完善提升自己。他先后取得了本科畢業證、測量職業資格證、崗位能手……
挑戰自我極限
一個超長的隧道,兩頭一起向中間掘進,它們是如何準確對接不錯位?這正是王建義要解決的,在專業上叫控制測量。作為項目測量負責人,他感到任重道遠,測量工作是工程的“眼睛”,掌握著隧道前進的方向,如果偏差超限,將會給國家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他帶領著工友們如履薄冰,精益求精。
西安地鐵六號線項目的控制測量,是王建義測量職業生涯中挑戰自我的珠穆朗瑪峰。
受地質影響,該項目盾構區間線路設計為400米小半徑曲線,且有90度的大轉彎,被公認為西安地鐵開始建設以來測量難度系數最高的標段。面對挑戰,如何克服距離變方向時出現的誤差,王建義帶領團隊精心制定了《控制測量方案》,并反復校核優化,最終選定采用三角形加節點網組合的方案,從始發井至貫通前200米段洞內導線測角站高達45站,對他來說,前所未有。
2019年4月28日9時58分,隨著盾構機緩緩鉆出地面,該項目錦業二路站至丈八六路站區間隧道以21毫米實現精準貫通,比目標誤差小了29毫米。該成果受到業主、第三方監測等單位的高度肯定。王建義作為代表在全線測量總結大會上作了經驗報告。
30年職業生涯,王建義說他對家人有太多的愧疚:2011年老婆產后沒幾天,他接到通知,立即奔赴鄭州地鐵建設工地;2012年,父親腦梗住院,項目施工正在緊要關頭,他作為盾構機地下“航行”的“舵手”,無法離開,只能依靠家里人照顧父親;當隧道貫通,他風塵仆仆地趕回家,剛學會走路的女兒望著皮膚黝黑、胡子拉碴的他,卻怎么也不肯叫爸爸……
他說,在工程單位,這些都是常態,工友們家家都是這樣的。
王建義坦言,自己的人生就像他從事的工作一樣,不是什么驚天偉業,他的人生軌跡更多地像一條平凡的直線,但是,30年,這條直線始終保持著筆直地向上延伸,這本身就是不平凡。
“無論什么技能,只要一頭扎進去,往深了鉆,最后,總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工程測量如果是一方廣闊的海洋,我愿用一生去探尋海底的世界。”王建義說他喜歡測量工作,這不僅是他的職業還是他一輩子的事業,從全站儀里面看到的世界不一樣,一草一木都帶有坐標,一切都已數字化。他還說等以后有時間了,想帶著家人坐上高鐵,去看看自己曾經走過的那些工點,重拾那些艱難而又溫暖的回憶,這是他最開心和值得驕傲的所在。
(文/董志振)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