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圖指揮渡船航行
接過愛圖號獎牌
從象山石浦延昌碼頭到對面的銅錢礁島,乘船時間五六分鐘。“象農渡98”輪是島上居民出島的唯一交通工具。
今年49歲的吳愛圖,是這艘船的船長,從17歲開始掌舵,每天擺渡30多個來回。到如今32年過去,她已運送乘客450余萬人次,航程32萬多公里,可以繞地球8圈。
6月18日這天,小小個子的她,收獲了一塊金光閃閃的獎牌,上面刻著“愛圖號”三個紅紅的大字。從此,這艘渡船就以她的名字命名了。
獎牌
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為了授牌儀式,吳愛圖特意穿上嶄新的白襯衫和一雙黑色漆皮的松糕鞋。“好久沒穿新衣服了。”吳愛圖說。船上容易臟,有時還要下機艙換油,所以她總是穿著深色的舊衣服。
“我沒什么文化,不會說什么。能夠堅持30多年,是因為父親托付我,要安全地接送村民們。”授牌儀式現場,她這番樸實的表達,感染了在場每一個人。
授牌儀式結束后,吳愛圖抱著“愛圖號”獎牌回到船上,把它貼在船艙的顯眼位置,還細心地擦了好幾遍,锃亮锃亮的。
吳愛圖又坐回到駕駛艙一張高高的木凳子上,雙手握著舵注視前方,不時拿出對講機朝船頭或碼頭上的乘客喊話。
坐她船的乘客,基本都是村里的中老年人或在碼頭修船的外地人。兩個碼頭之間距離約600米,一個單程需要五六分鐘,加上乘客上下船的時間,差不多要10分鐘一趟。
32年來,吳愛圖每天早上4點起床,6點正式開船,到傍晚6點下班,每天差不多12個小時都在船上。
比吳愛圖大3歲的村民徐愛恩告訴記者,愛圖17歲開船那年,他是看在眼里。“那小小的個子操控船舵的樣子,我一直記得,沒想到一晃30多年過去了。”
“如果在下班時間,或者半夜三更,村里誰家有急事要出去,就跑到她家去敲門。”徐愛恩說。
32年來,農渡船換了3艘。坐船的價格從幾分到幾角到現在的一元。32年來,搭檔換了好幾個,只有吳愛圖堅守在這條船上。雖然有了兩個徒弟,但她還是舍不得這片水面。
船舵前的木凳
是父親給她定制的
吳愛圖小小的駕駛艙里,擺著一面小小的鏡子和一個粉紅色的鬧鐘,給這逼仄空間里增添了些許女性柔情。
吳愛圖坐的木凳有75厘米高,是父親專門為她定制的。
“我個子小嘛,夠不到船舵,爸爸專門給我做的。”吳愛圖1米47的個子,坐在這個高凳上其實很難受,“但也有一個好處,不會打瞌睡,會逼迫我時刻打起十二分精神。”
中午11點一刻,“愛圖號”短暫停運,吳愛圖和她的兩個徒弟,有45分鐘的時間回家去吃午飯。她的家就在石浦鎮上,離延昌碼頭只有5分鐘步行距離。這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吳愛圖母親單位的房改房。推開家里的窗戶,吳愛圖能看到碼頭以及對面港灣中的那個小島,那個她長大的地方。
1971年出生的吳愛圖是家中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14歲那年,吳愛圖讀初一,母親染病去世,爸爸靠著擺渡硬撐起這個家。
1988年,吳愛圖初中畢業后沒繼續上學,而是上船做了爸爸的幫手。收錢、干雜活,17歲還是少女的年紀,但吳愛圖對船上的生活早就不陌生。
收完錢,她坐在角落,看父親扳動船舵的樣子,像指揮一支兵馬的將軍,眼神里充滿了崇拜。父親見她對開船充滿好奇,就招手讓她過來摸一摸船舵。遇到平潮時,水流不急,父親就會手把手教女兒怎么開船。出身在渡工之家,吳愛圖對駕船悟性還真高,很快就能獨自操控,不久還拿到了駕證。
船上的日子單調乏味,看到其他朋友都出去玩,年輕的吳愛圖也充滿了向往,但一想到這條船是島上村民出行惟一的交通工具,開船的只有自己和父親兩人,吳愛圖也就打消了念頭。
因為救人
丈夫長眠海里
2011年,吳愛圖的父親吳福亮因年滿65歲,駕機證被注銷,正式退休。
接班的是吳愛圖的丈夫。
與丈夫一起開船的那幾年,是吳愛圖32年擺渡生涯最值得懷念的。那些日子就像沙灘上的貝殼,又像海面上的波光,在她的心底泛著光彩。
2016年,丈夫卻因為救人,長眠大海。“他是個好人、老實人。”吳愛圖毫不避諱談起這些過往。
父親退休前,丈夫是幫人海上捕魚的船員。“海上捕魚很危險的。”吳愛圖說,丈夫視力不好,平時都戴著眼鏡,萬一眼鏡掉了,人很容易在船上失足。
父親退休后,夫妻倆在一條船上干活。“老公開船,也是我教的。”吳愛圖說,平時還是自己開得多,他主要收錢,做水手。”
不幸發生在2016年12月12日,那晚9點多,風大浪急,港灣里還泊著很多賣魚的小船,其中一條船壞了,女船主打電話讓吳愛圖的老公接送她一趟,不料那女人意外跌落海中,老公一個猛子下去救人,卻再也沒有上來。
“她被旁邊人救上來了。”吳愛圖說,一個小時后,等吳愛圖趕到現場,水面已恢復平靜,大海上只剩下自己的哭喊聲。
只有在船上
我還能守在他身邊
丈夫走后,吳愛圖覺得天都塌了,她完全沒有心思開船,想起丈夫,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流下來。
可她不開船了,島上的村民進出怎么辦呢?“村里別的人沒有證不能開。這個船如停著,村民們就只能坐小船,又貴又不安全。”吳愛圖說。
她只能又請了一個遠房親戚做她的助手,兩人又開了一年多。
“還有一個原因,我選擇繼續開船,因為只有在船上,我還能守在他身邊。”吳愛圖說。吳愛圖說,當她在家里感覺寂寞孤獨的時候,就會一個人回到船上坐一會,伴著悠悠的海水和天上的明月亮繁星,思緒就平靜下來。她覺得丈夫雖在天堂,但看得到自己。
2018年9月,父親打造的這艘“象農渡68”在運營30年后退役。隨后,吳愛圖又承包了村里的“象農渡98”,這艘船的動力強了一倍,操控起來更方便。
2018年8月,象山港航管理部門對農村渡運實行改革。吳愛圖從“個體戶”變成了“國企職工”,參照國企標準領取工資、享受社保后,徹底解決了后顧之憂。
她的女兒,去年也大學畢業,現在在象山縣城當小學老師。女兒很體貼媽媽,“會給我買衣服,還有防曬霜。”吳愛圖笑著說,“你看,我皮膚還可以吧,比以前白起來了。”
在吳愛圖疲憊的眼神中,能看到過去這32年來,那日日夜夜的艱辛、痛苦,當然,也有溫暖閃亮的時刻。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