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父親遠離家鄉來到大連瓦房店,成為沈大高速公路預制場的一名起重工。因為工期緊張,加上交通閉塞,一走便是一年。
春去冬歸,始終如此,父親的交通事業一干就是30年。
兒時通過座機電話,我從父親口中了解到交通工程。后來有了移動手機,父親每次回來都會給我看照片,從他如數家珍般的講述中,我了解到工地環境的艱苦與施工人員的辛勞。再后來有了智能手機,父親工作之余拍攝了許多工地的視頻,而我卻不忍再點開,因為我知道,父親也是烈日下揮灑汗水的畫中人。
2016年6月,大學畢業后的我進入杭州市交通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也成為一名交通工程人,延續著父親的使命。時至今日,我已參建了兩個國家重點項目,見證了當地從天塹到通途,我走遍了父親曾經走過的路,卻不用再體會他當年的艱辛。
昔日的鋼筋加工棚,幾根木樁石棉瓦、一臺簡陋切割機就是全部;如今是方管鋼板齊上陣,切割焊接自動化,棚內加工材料和設備分區設置,井然有序。昔日,運送混凝土靠“鐵鏟加小車”;如今,混凝土輸送泵車是標配,原料“上天”“入地”不再難。昔日的工地上,幾塊石頭支起鍋,露天灶燒兩個菜,水井旁邊洗個澡;如今的大食堂窗明幾凈,獨立衛浴洗去一天的疲憊……交通工程施工技術不斷革新,工程人的工作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選擇施工一線,就意味著風雨兼程、使命在肩。就拿我參與的溧陽至寧德國家高速公路QHTJ03標段建設來說,我們嚴格落實“綠色工地”“平安工地”目標,努力創建“品質工程”——通過分賬管理、實名制度、信息公開等舉措,杜絕拖欠民工工資;通過雨污分流、垃圾分類、邊坡復綠等方式,公路創建有了綠色符號;通過安全雙控、流動課堂、應急演練等活動,從源頭上避免風險隱患……
兩代人,三十載,共追一個交通夢。父親從起重工到有自己的架橋機和團隊,我從青澀少年到項目骨干,祖國交通事業從蹣跚起步到飛速發展,我們父女倆是見證者、建設者,更是受益者。在崇山峻嶺間,在鋼筋混凝土中,我們穿越了寒冬酷暑,為交通強國夢不懈奮斗。
走過肩挑手扛的窮困歲月,感受當下智慧建造的時代脈搏。我想,正是一代代交通工程人接續努力,才繪就出我國交通事業的宏偉藍圖。
踏著腳下修好的路,我們大步走向小康生活。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