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交通運輸青年科技英才”李明
他,不僅在紛繁復雜的數據河流里劈波斬浪,更是在浩如煙海的論文大山中孜孜以求。
他,以工作為航向,以問題為航標,刻畫下新時代長江航道人光輝且質樸的科研形象。
他,便是李明,長江航道規劃設計研究院所屬長航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生態航道創新團隊“引領者”。
他是長江航道上的數據農民
大數據行業讓人向往,但深入其中尋找數據內在的規律,卻是漫長且枯燥的過程。當前河床演變研究領域亦是如此,龐大的觀測數據,需要科研人員有著極高的專注度和耐心。
李明就是這樣的“佼佼者”,他笑稱自己是長江航道上的“數據農民”,總希望在數據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找到遺留在土縫里的“新種子”,將它變成工作中、科研中的驅動力,最終培育出豐碩的“科研果實”。
2007年,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碩士畢業的李明,進入長江航道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后不久,就主持三峽工程航道泥沙原型觀測分析研究相關工作。
面對長期、枯燥的數據觀測和記錄工作,李明卻充滿好奇心,在日常工作中,不僅思考數據之間細微的差別,還嘗試尋找其中的“變量”,因而在新水沙條件下壩下游河床演變以及航道生態治理技術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他發現了長江中游不同類別分汊河段均存在一致性的“短汊發育”現象,并闡述了不飽和挾沙水流作用下汊道水面比降大小對汊道沖刷發展的驅動機制;但上述現象和機制,仍然只能定性,但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
為此,李明一頭鉆進電腦幾百吉字節(英文縮寫G)的數據資料中,幾乎不眠不休地挖掘數據背后的規律,最終取得突破,提出了斷面形心相對深度指標與基于流量加權平均流線長度指標,成為了定量描述河道斷面形態與平面走向調整特點的手段。
據了解,在主持三峽工程航道泥沙原型觀測工作期間,恰好是李明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開展博士后階段研究工作期間,而且他個人的小家庭也迎來第二位小寶寶。
白天,李明頻繁在日常繁雜科研生產任務中來回切換。深夜到家后,只能輕吻早已熟睡的小寶貝們,與照顧了一天小孩、等他回家的妻子聊了聊日常,就懷著歉意,打開電腦,繼續進行博士后階段研究計劃中尚未完成的數據分析和研究工作。
在這期間他順利完成并出版博士后出站報告《三峽工程下游河道斷面形態調整規律及其對航道影響研究》,為長江中下游河道演變的后續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參考與支撐。
“解決工作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就像是解開一個又一個的繩結,這個過程讓人充滿成就感。”李明坦言。
也許正是這種成就感,才能讓李明保持好奇心,在數據的海洋里遨游,持續不斷地攻克一座又一座科研的大山,讓“數據農民”的光輝形象實至名歸。
否定之否定是他的學術信條
“跨出學校,走上工作崗位后,發現如果是生搬硬套教科書上的經驗和理論,很快就會遭遇到實際問題的挑戰。”連續多年的數據觀測工作,讓李明養成了務實的工作和科研習慣,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研究過程多走幾條路,站在更高維度去剖析問題的科學素養。
“去年的分析認識,今年說不定就需要修正與完善;去年的維護治理經驗,今年一定能找到更優的方法和路徑。”這種“否定之否定”的嚴謹工作和治學態度,讓李明在實際工作和科研道路上事半功倍。
在荊江航道整治工程中,李明首次提出軟體排生態壓載結構,通過合理設置工程區拋石壓載體,加快工程區底泥回淤,進而促進了底棲生物修復。
但在后續觀測過程中,秉承“否定之否定”的嚴謹治學態度,李明探究發現傳統軟體排大面積覆蓋原始河床,會造成底棲生物損失的問題。
因此,他和團隊提出了透空格柵散體護灘護底結構,通過透空空腔營造近底緩流,在防沖促淤的同時,也能保持原始河床與水體之間的物質交換,該結構已應用于武漢至安慶段航道整治工程,取得了更好的應用效果。
目前,李明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他在日常工作中,不僅用扎實的工作,去驗證傳統理論在新語境下的適用度,還堅持用問題做導向,在長江航道的建設和研究工作中,一步一個腳印,讓一個個良好的航道整治成果,逐漸鋪陳在長江干線之上。
他讓青山綠水裝扮萬里長江
近些年,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態長江戰略感召下,李明及其領銜的長江航道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創新團隊,不僅活躍在辦公室和實驗室,更是活躍在浩蕩長江岸線上的每一個角落,深刻實踐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倡導,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
“從宜昌到南京,李所帶著我們跑遍了每一處灘涂濕地。”在生態航道創新團隊里,負責疏浚土生態綜合利用的牽頭人鄭力這樣說道。
“每次行走在草堆里,李所都是走在第一個,不僅幫我們開辟道路,還用豐富的戶外經驗告訴我們,要注意腳下安全,特別要注意防止蛇咬蟲叮”,生態航道創新團隊成員劉奇說道。
2019年年末,為了研究護岸、固灘植物的耐受性能否延長淹沒期限制,李明和團隊成員跑遍了沿江十余個觀測站點,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
2020年4月底,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為了不影響項目進度,李明他們克服交通、住宿和餐飲行業尚未復蘇的困難,自帶干糧和飲水,前后多次前往戴家洲、界牌、西河鋪開展現場勘察工作,保證了工作進展。
在深刻實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光輝旅程里,作為創新團隊帶頭人、航道一所副所長、航道設計部副經理,身兼數職的李明,卻依然擠出時間,潛心從事長江干線航道治理的前沿科研工作,積極探索傳統學科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與河流生態學的交叉領域。
每次出差或開會時,如果收到其他行業專家的名片,李明都獲至如寶;每次碰到科研難關,李明總嘗試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去交叉比對。
他深知科學本就無邊界,問題的答案往往藏在人們想象不到的地方,經常性的跨學科交流和交叉研究,有助于科研人員從不同角度,去更快發現通往解決問題的成功之路。
“在日常戶外考察中碰到問題,我喜歡琢磨與之有關聯的任何資料,比如論文、學術期刊甚至是學術平臺上的微信文章。”這是李明對待學術的狂熱態度,有的時候資料不全,他甚至會列出一份長長的書單,托人四處查找。
母校導師、師兄師姐,甚至與他交好的同事、專家,在他每次找上門來的時候,都會善意地開玩笑:“李博士,這次的清單又有多長呢?”
這就是李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他身上刻畫的是萬千普通科研人員的群像。在工作中他們質樸且踏實,在科學殿堂里,他們虔誠且純粹。
正是有他們的存在,才讓長江在綠水青山的裝扮下,日新月異。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