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詹天佑,可謂是家喻戶曉,他主持修筑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是非常有名的鐵路功臣。但要說起中國第二個詹天佑,繼詹天佑之后的鐵路功臣--陳毓英,許多人就不是很熟悉了。
陳毓英 (1893--1972)是湖南郴州桂陽縣泗洲鄉人,晚清山東巡撫陳士杰是他的祖父,他的祖父當官時就想在山東修一條路,但與外國人談了幾次沒談成,對科技積弱有切膚之痛,決心送兒孫出國留學。在陳士杰的孫輩之中,陳毓英聰明、睿智,是他最喜愛的一個。當時,“修鐵路”和 “去德國”是最時髦的,于是他選擇了送陳毓英去德國學鐵路工程。
我們乘坐普速火車經京廣線到廣州,會經過一個6.6公里的隧道,這個隧道叫南嶺隧道,位于郴州與坪石之間,如今飛馳的列車幾分鐘就能通過,有些人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在幾十年前,這個隧道把廣東和內地阻隔了多年。
南嶺隧道是以“難”著稱的隧道。隧道洞內巖溶突水涌泥量和地表塌陷規模之大及其對施工的危害強度,在國內外隧道建筑史上均屬罕見。國民政府在修株 (株洲)韶 (韶關)段的420公里遲遲難以完成,原因就是這一段要經過險峻的南嶺,耗資巨大,工程開開停停。陳毓英從德國學成歸來,被委任為粵漢鐵路局局長,開始修筑最艱難的株韶段工程。
從湘南到粵北得過南嶺,這里峰連峰,水連水,要通路得打串串隧道,要架座座大橋。美國人曾設計過,英國人曾設計過,都因為工程浩大,難度很大而讓圖紙束之高閣。
陳毓英親臨前線督促,將在德法學習的修路技術加以運用,另一方面又多方與外方談判籌款。由于他留過學,見識廣,又會英語,極大地幫助了修路資金的籌措。
陳毓英身居要職,卻沒有以權謀私。修鐵路時他的同鄉建議讓鐵路拐個彎經過他的家鄉桂陽縣,陳毓英堅持秉公辦事,讓鐵路直直的修了下去。
在陳毓英的主導下,粵漢鐵路發起了打通南嶺的工程。1936年4月28日,株韶段比計劃提前15個月建成,修了40年的粵漢鐵路終于全線貫通。這是一條繼詹天佑之后,第二條由中國工程師自行設計和施工的重要干線,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贊揚。粵漢鐵路自南往北連接到郴州,千年阻絕的內地和南粵,從此才使粵漢鐵路成為抗戰運輸物資的生命線。
全線貫通后的粵漢鐵路成為抗戰初期中國重要的陸上通道之一,當時中國軍隊80%的補給靠這條路北運。它與廣(州)九(龍)鐵路相接,成了一條直通香港的國際通道。中國從國外購買的全部輕重武器、彈藥、器材由香港進口后,再由這條鐵路運往東南戰場。據記載:從“七七”事變到廣州失陷的15個月中,這條鐵路共運送部隊200余萬人、軍用物資70余萬噸。行車最密時,全線列車達140列,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戰大動脈。正因為如此,日軍飛機對該路進行狂轟濫炸,平均每日達5次之多。
1937年8月1日,全面抗戰爆發不到一個月,國民政府在鄭州組建鐵道運輸司令部,不久又遷至武漢,武漢淪陷后又遷至衡陽,移動的落點都是粵漢線上。在武漢會戰中,國民政府出動14個集團軍,129個師,約110萬人,如此龐大的軍員運輸和軍需物資供應,全都靠粵漢鐵路。
隨著抗日戰爭打響,陳毓英投筆從戎,跟隨程潛上到了抗戰第一線。他被委任為五省行營秘書,授少將軍銜,職位十分重要,常跟隨程潛參與辦理西北各省、四大戰區的軍政大事。
1939年3月7日,日本飛機對西安進行轟炸。在日本間諜的指引下,日機找到了行營位置,炸塌了防空洞,死傷一百多人。陳毓英命大幸免,左臂負傷,加之受氣浪沖擊,已不省人事。陳毓英負傷后,被送往大后方治傷,后來由于戰事的變動,再也無法回到戰場。
在陳毓英的墓碑上刻著兩行字:西北抗日將領,粵漢鐵路功臣,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績。
修鐵路,上戰場,祖國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祖國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他,歷史永遠不會忘記。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