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豪杰是浙江省寧波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鎮海大隊事故處理崗民警,中共黨員。自2012年參加公安交管工作以來,他始終奮戰在交通事故處理一線,曾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歷年嘉獎數次,獲得事故處理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
事故處理崗位堪稱交警中最苦最累最折騰人的崗位。陳豪杰卻說:“能夠妥善地處理每一起交通事故,得到雙方當事人的認可,我覺得這個付出就是值得的。”
唯一遺憾 堅定信念
“我在一線事故崗位9年,處理過的交通事故上萬起,至今沒有發生一起撤銷復核的事故。可我也曾迷茫彷徨過,曾經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了極大的自卑,幾乎迷失了自己。”
2013年夏天,劉先生和好友馬先生喝完酒后,劉先生騎一輛電動自行車載著馬先生回家,在經過世紀大道時,與一輛小轎車發生剮擦,坐在后座的馬先生當場頭部著地受傷,流了一大攤血,劉先生也受了一些擦傷,而小轎車卻揚長而去。過往行人連忙報警、送醫。經醫院檢查,馬先生顱內出血,手術、康復等一系列治療需要花費近6萬元。
“當事人劉先生怕我們追究他酒后駕車的責任,對事故情況一直含糊其辭,沒有給我提供逃逸車輛的準確信息,我只能自己去尋找蛛絲馬跡。”陳豪杰說。
8年前的視頻監控使用率不像現在這樣廣泛,陳豪杰在事故現場外圍排摸了3個路口的監控,才找到一輛時間吻合的黑色小轎車。由于視頻像素模糊,車牌號難以辨別,他跟蹤查找了一個半月才找到這輛車。但痕跡比對,以及對車主和當時車上副駕駛座位人員的詢問等一系列證據顯示,這并不是肇事車輛。
至此,陳豪杰的心一陣顫抖,像一盆冷水當頭澆下,寒到了心底。如果從一開始方向就錯了,那后面這一個半月緊追不舍的努力就都成了笑話。
“再回頭去看監控的時候,一個多月前的視頻都已經被覆蓋了,事故現場的直接證據都已經沒有了,這件事一直壓在我的心上,是我工作以來唯一的遺憾。”陳豪杰難受地說,“我一定竭盡所能,讓這類事情不再發生。”
堅持不懈 追查到底
“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盡職盡責工作高效。”當市民余先生將錦旗送到陳豪杰手中時,夜以繼日追查的場景浮現在他眼前。
2020年5月,駱駝街道某小區內一輛轎車與電動自行車發生碰撞。在現場勘查中,女子張某主動向陳豪杰交代是事故車輛的駕駛人,愿意承擔事故責任。事故雙方達成一致協議,當場調解成功。本來是件小事,可就在第二天,張某來到中隊自首,稱昨天事故期間的駕駛人并不是她,而是同行的朋友劉某,因劉某沒有駕駛證,所以她就現場“頂包”了。
這讓陳豪杰有些意外,事故都已經處理完了,過程也很順暢,沒有過多糾紛,事故車“駕駛人”卻在這個時間點翻供了,這讓敏銳的陳豪杰對這個案子多留了一個心眼兒。
在隨后的調查中,陳豪杰發現事故車車主是余先生,而不是張某,事故車輛是其朋友的朋友轉借給她的。于是,他通過小區監控進行比對,發現正如張某所述,當天駕駛車輛的人是與她同行的男子劉某,至此,這起事故的真相才浮出水面。
但當陳豪杰聯系劉某時,電話卻無人接聽,短信也得不到回復。通過多方手段仍無法聯系上他,在他住所附近蹲守了幾天,也沒發現他的蹤跡。這起事故頂包案就成了一個謎團,肇事車輛也暫時被扣,無法用車的余先生對此憂心不已。陳豪杰的心里不是滋味,難道這將成為自己人生中的第二個遺憾嗎?他的回答是:不能!
陳豪杰始終沒有放棄追查,直到7月8日晚上9時,在經過40多天的漫長調查和蹲守后,終于有了劉某的消息。他興奮地連夜趕過去,成功將劉某帶回中隊。在事實面前,劉某對自己無證駕駛的行為供認不諱,并接受相關處理,余先生也終于領回了自己的愛車。
服務群眾 破解難題
“電動自行車的剮擦、逃逸事故是我們最頭疼的。很多偏遠地區、街頭小巷、小區街道沒有視頻監控,導致證據鏈不足,這種情況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追蹤到一點點蛛絲馬跡。”陳豪杰面露難色地說,“有些甚至連最基本的事故時間、地點都不確定,大海撈針,更是難上加難。”
根據多年來的事故處理經驗,陳豪杰深知,如果能以最快的時間掌握第一手資料,就可以大大縮短事故追查的時間,減少當事群眾的損失。于是,在他的帶領下,駱駝中隊成立了“小微事故工作室”,專門針對這類發生在街頭小巷、小區街道等監控視頻沒有覆蓋的小微事故,特別是涉及非機動車的“疑難雜癥”,將車輛停放時被剮擦、電動自行車剮擦輕微事故等,全都集中到“小微事故工作室”,由專人專辦、專項處理,第一時間全力偵破。
目前,工作室已成功辦結小微事故185起,其中,非機動車與汽車的剮擦基本上當天就能偵破,電動自行車之間的輕微事故一般5天內就能偵破,從受理到調解、再到最后理賠成功,大大提升了民警辦案效率,被稱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鎮海新速度”,獲得群眾一致好評。
群眾的事無小事。面對事故當事人,陳豪杰非常耐心細致,能夠換位思考,跟當事人多溝通、多解釋。誰也不想發生事故,但發生了,就要面對,如何把事故處理結果讓當事人雙方都滿意,這是“楓橋經驗”賦予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