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隧道塌方之前,不顧個人安危,緊急撤離洞內施工人員,一次挽救16條鮮活的生命;
他,憑借高度的責任感和多年的施工經驗,關鍵時刻作出準確判斷,成功避免了一起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他,在危機關頭,力挽狂瀾,為企業挽回了無可估量的名譽和經濟損失,成為中國中鐵廣大員工學習的楷模。
姜春平,中鐵七局三公司玉楚高速項目副總工程師,舊寨隧道的現場負責人。被中國中鐵授予“中國中鐵優秀共產黨員”“中國中鐵安全生產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給予一次性獎勵15萬元人民幣,并號召各級黨組織大力宣傳他的先進事跡。
千鈞重擔一肩挑
深藍色的背影,瘦削的面容略顯疲憊,鼻梁上架一副黑色薄邊眼鏡,目光真誠。
他和千千萬萬一線普通建設者沒什么兩樣,只有與之交談,方透出豐富知識經驗背后的睿智、穩健樸實談吐中的沉穩果敢。
工友們提起2020年12月3日晚上的事,至今仍心有余悸。紛紛感嘆:這次多虧了姜總,沒有他強令我們及時撤離,我們就再也見不到家人了。
打隧道,最怕的是地質太復雜。長約2.3公里的舊寨隧道就途經狹窄河谷和高大山體,地形陡峭、起伏巨大,隧址區內屬地震活動區。“這個區域圍巖結構松散、軟弱破碎,經常出現股狀水,施工難度很大。”姜春平說。但挑戰遠不限于此。“洞身主要是破碎的板巖和泥巖,不僅沒有大塊石頭做支撐,反而遇到水就容易軟化、泥化,手一抓就是泥漿。”姜春平說,舊寨隧道本來巖體自穩性就差,恰好又處于富水帶,洞內涌水很容易引起圍巖崩塌,帶來極大施工風險。確保舊寨隧道如期實現安全貫通,經過公司精心挑選,這副千鈞重擔最后落在了33歲的姜春平身上。
自從2019年3月進洞施工以來,近700個日日夜夜,姜春平作為隧道施工負責人始終如履薄冰。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為了隨時掌握隧道施工情況,制定處置方案,他干脆搬到隧道現場,吃住都在工地,一待就是大半年。白天他深入隧道掌子面查看指導,晚上回到辦公室組織技術人員研究設計參數和最新施工案例,常常一忙就是大半夜。他通過不斷優化施工方案和安全預案,制定了隧道防塌方專項施工方案,并采用地質雷達超聲波探測、隧道施工監控量測等科技手段,及時掌握隧道施工前方地質情況,依據探測結果對施工參數進行調整優化,確保隧道施工安全平穩推進。
危機關頭顯擔當
偶然常常代表必然。去年12月3日22時,姜春平吃過晚飯,躺在床上腦海里仍反復浮現出舊寨隧道右幅掌子面進入不良地質段的場景,雖然隧道超前探測、監控量測嚴格按照規定持續進行,但是不良地質段隧道的各種參數受力情況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想到這些,他又習慣性地的打開手機“舊寨隧道出口管理群”和“施工進度群”,反復查看里邊發的各項數據和現場圖片。“公司和項目這么信任我,把隧道安全施工的重擔交給我,隧道施工決不能出任何問題……”想到這里,姜春平立刻翻身起床,迅速穿好衣服,戴好安全帽,抓起桌子上的手電筒,就往舊寨隧道出口掌子面走去。
到了隧道右線出口作業面,姜春平用手電筒挨著對模板臺車、仰拱、完成初噴的拱頂、拱墻等逐一進檢查,他突然發現掌子面土體有少量渾濁的滲水不斷流出,有少量的小塊渣土往下掉。他立即安排噴漿手對用混凝土對掌子面進行噴漿封閉。隨后,姜春平又發現鄰近掌子面右側拱腳初支混凝土面上出現了一道5毫米的環向裂紋,同時伴有滲水、掉渣等現象,憑借豐富的施工經驗,姜春平立即意識到大事不好,這是隧道要塌方的前兆。他來不及多想,立即嚴令掌子面正在施工的16名工人撤離,并將濕噴機、裝載機、挖掘機、罐車等總價值四百多萬元的機械設備向二襯安全區撤離。在經過仔細檢查,確認掌子面及仰拱施工的所有人員確實全部撤離后,姜春平最后一個撤離施工現場。
23時45分,“轟隆隆……”一陣振聾發聵的聲音從隧道掌子面傳來。“隧道塌方了!”有人驚喊一聲。
瞬間,碎石涌滿了整個通道,短短數秒就坍塌至仰拱端頭,坍塌長度達38米,整個掌子面和正在施工的仰拱填充被碎石掩埋,塌方量估算約5000立方米……
望著塌方的土石,獲救的16名工人頓時驚呆了,手腳開始微微顫抖。
不易看到的付出
10年職業生涯,姜春平說他對家人有太多的愧疚:2017年老婆產后沒幾天,他接到通知,立即奔赴新工地;2019年,父親生病住院,項目施工正在緊要關頭,他作為隧道施工負責人,無法離開,只能依靠家里人照顧父親;長期在工地堅守的他,總是對妻兒承諾“等隧道打通了,我就回家”,可是卻一次次無法兌現。3歲的兒子過生日時問:“爸爸什么時候能回來看看我?”姜春平在電話里安慰兒子:“等下雪了,爸爸就回來了”,等到家鄉下雪了,兒子問:“下雪了,爸爸怎么還不回來?”瞬間,讓姜春平這個錚錚鐵漢淚崩……
“諸如此類的事情,只要是干工程的人,每個人都說不盡,現在情況好多了。”姜春平平靜地說。(董志振/文圖)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