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案件現場、尋找犯罪痕跡、讓證據“說話”、讓死者“開口”、讓罪犯“低頭”,這是一份神秘且極具挑戰性的職業,也是極端辛勞又意義深遠的工作。刑偵技術民警就是戰斗在偵查破案一線的“特殊警種”,他們24小時待命,注定著要隨時奔赴案發現場。他們把科學儀器當做武器,以豐富的學識與縝密的思維,鑒定一起起案件現場,破解一樁樁迷案疑團。他們是解開死亡密碼的一群人,也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一群人,他們用無聲的誓言守護著社會正義、公道人心,解死者未盡之話語,慰生者難言之疾痛,被大家譽稱為刑偵技術戰線上的“福爾摩斯”。
鞏義市公安局刑科所民警常大釗,就是他們當中的典型代表,從入警的那一天起,他就從事著刑事科學技術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十六年始終如一,他身著警服、戴口罩、手套、鞋套、頭套,手拿勘查燈、刷子、放大鏡進入現場,一厘一寸地搜索、提取證據,神情專注堅持,客觀、準確地勘查、分析、研究每一個犯罪現場,發現現場留下的蛛絲馬跡,檢驗鑒定每一個犯罪物證,為偵查提供線索。
常大釗,男,1984年出生于冰城哈爾濱,現任鞏義市公安局刑事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專注現場勘查、痕跡檢驗以及影像技術等工作。來到鞏義工作已經十六個年頭,這座美麗的城市,早已經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為了第二故鄉的安寧,只要警鈴響起,他都會義無反顧地趕赴案發現場。
修業篤行
“發端之差,定驗之誤”。刑事科學技術就是一種處在“發端”上的工作,如果在現場勘驗檢查工作出現哪怕是細小的偏差,那么對于現場的分析也就會出現失誤。一切案件的查處,必須建立在現場和證據之上,要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絕非一夕之功,而要獲得證據必須要經過一系列詳細、全面、客觀的現場勘驗工作。
他作為一名基層一線的刑偵現場勘查技術員,每天都要面對復雜的案件現場和數不清的痕跡,無論嚴寒酷暑,穿梭在大街小巷,努力揭秘一個個案件的真相,努力鎖定每一個嫌疑人,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只有默默的、平凡的一次次細致勘查,點點滴滴中傳承著一代代刑事科學技術民警的精氣神。
“我的日常就是負責勘察刑事案件現場,提取痕跡物證及后期檢驗,這項工作要求你對他有敬畏、執著、負責的精神,另外在技術方面也要與時俱進。”常大釗如饑似渴地學習刑事科學技術和相關推理邏輯知識,不斷夯實業務基礎,豐富專業能力。
他每天八小時的工作時間對他來說遠遠不夠用,勘查現場是個技術活,更是個體力活,無論是刮風下雨、白天夜晚,無論是在吃飯或者睡覺,無論是周末還是節日,警情就是命令,爬高下低、翻墻跳梁,雨水與泥濘、攀爬和匍匐,有時翻轉腐爛的死尸、有時面對血腥的現場……老一輩刑偵專家常常說:“現場勘查要蹲下去、趴下去”,講的就是勘查現場的技術員的工作狀態。
現場勘查和痕跡檢驗工作,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韌勁和智慧,作為一名刑偵技術員他總感覺他是一名猜謎者,在大量的謎題里尋找答案;像一個尋寶者花大量的精力只為尋找那一點藏在海量巖石里,若有若無的鉆石,尋找線索就是伸張正義,更是保障人民群眾財產安全,打擊犯罪活動的重要線索。
撥云見日
“說實話,痕跡勘驗工作是比較辛苦,也很枯燥,必須耐得住寂寞,并絕對嚴謹細致才能完成,任何一點差錯,都會影響對嫌疑人的刻畫,甚至造成冤假錯案,當我沉浸其中,在雜亂復雜的現場,發現一枚指紋、一個足跡,并用這份檢材破了案,真的很有"成就感"”。
一個炎熱的夏天,一名女子離奇失蹤,最后在一廢棄蓄水池內找到尸體,經過現場勘驗認定為他殺,案件性質惡劣,現場位于偏僻村莊,周邊缺乏視頻監控,很難確定嫌疑人身份,常大釗從中心現場進行由內向外勘查,對受害人家屬進行細致的詢問,在根據當事人的描述對現場劃分重點,區分勘驗,對受害人出入地作為重點勘驗,后來在受害人常住的墻角處發現了一條血跡,他揮舞手中的粉刷、棉簽,提取檢材,后經過檢驗,給出的意見指明了偵查方向,為認定嫌疑人提供了有力依據,為死者討回了公道。
而在平時,大量的現場勘驗是一般性刑事案件,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破案過程,只有精益求精尋找蛛絲馬跡的現場勘驗,某鄉鎮連續發生居民家內被盜的案件,因缺乏有效線索,一直懸而未破,常大釗因此難以釋懷,他反復多次勘驗、復驗現場,期間,一起居民樓的被盜案件中,已經對該現場進行了地毯式的勘查,也沒有發現線索,正準備離開時,他又巡視了一遍現場,感覺一個紙箱的狀態不對勁,就去查看,發現一個新的紙箱掉了一角的地方很新,經詢問當事人沒有觸碰,就對該處進行處理提取,提取的物證,為案件偵破提供了直接證據,至此系列入室盜竊案成功告破。
豐富的臨場經驗、扎實的理論基礎,讓常大釗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憑借對蛛絲馬跡的勘察分析,一次次撥開案情的迷霧,傾聽死者無聲的控訴,還原事實應有的真相,撕下犯罪分子的畫皮。為了社會公正和法治,人民幸福美滿,他在特殊的崗位上默默耕耘,于千錘百煉中探尋案件真相,在平凡崗位上實現人生價值。(文/孫丙淑 毛勝男)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