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著馬年的尾巴,中國期貨市場這個資本領域的“萬年老二”終于擺脫“2000億元魔咒”,至2014年年底,期貨市場保證金規模首次增至約3000億元,且期貨市場成交量、成交額雙雙創20多年來歷史新高。
“主要原因很簡單,就是股指期貨,你去看股指期貨的月度成交數據,2014年11月和12月的成交嘩地就上來了,國內各家期貨公司股指期貨賬戶的保證金都增加得特別快,一下就把期市保證金拉到3000億元。”一名期貨業內人士心直口快地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去年商品期貨帶來的增量資金并不算多。
在2014年末的A股“大風”吹拂下,以機構為主力的增量資金跑步進入股指期貨及商品期貨市場。在一定意義上,金融期貨市場成交量的巨幅上升成為推動中國期貨市場成交量與成交額創歷史紀錄的關鍵因素。
展望2015年,業內人士預計,隨著金融期貨、商品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完善、發展和創新,尤其是原油期貨、指數期貨和期權等普及化后,期貨市場將迎來進一步擴容,期市保證金規模達到5000-6000億元并不是夢。
股指吸金 保證金首破3000億
“期貨市場的保證金漲得真是快,2014年11月初還是2600億元左右,年底就約3000億元,一下增加了400億元。”一位業內人士興奮地透露,由于客戶保證金額度增長太快,一些大的期貨公司保證金規模猛增至150億元至200億元,而一些小的期貨公司甚至逼近凈資本占客戶權益總額的風險警戒線。
記者從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獲悉,2014年8月,期貨市場保證金規模約2450億元,截至當年年底,全市場保證金總量已攀升至約3000億元,較2013年底的1988.18億元大幅增長50%以上。而2014年之前,期貨市場保證金規模的最高紀錄約為2013年“五一”節后的2300億元。
另據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2014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25.05億手,累計成交額為291.9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54%和9.16%。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第四季度國內期貨市場交易量和交易額反季節性地回升,這直接導致了期市成交量和成交額創20多年來期貨市場歷史新紀錄。
如2014年12月,以單邊計算,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量為3.16億手,成交額為57.7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9.74%和169.93%,環比分別增長16.07%和95.96%。僅12月的成交額就接近前11個月累計成交額的1/4。
增量資金來自哪里?“主要來自股市,不是做期貨的錢。”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的一番話道出了內幕,“去年國內股票大盤的普漲和股指接近50%的巨幅反彈吸引了大量資金參與股指期貨及商品期貨市場,直接推動了2014年我國期貨市場增量資金的上升。”
業內也多半認為,期市保證金突破3000億元的最大功臣是股指期貨。數據顯示,2014年12月,滬深300股指期貨成交量出現巨幅增長,成交量高達4549.05萬手,成交額為44.86萬億元(約為整個市場的77.73%),同比分別增長190.83%、300.89%,環比分別增長105.63%、160.35%。
“A股市場自去年11月開啟了兇猛的上漲勢頭。在股市火爆行情帶動下,作為股市風險對沖的工具——股指期貨成交量也由此水漲船高。機構投資者增加股指期貨的投資配置,基金也在大力購買股票的同時,為了配合股票不斷增長的市值,相應地加大了在期貨市場保值和對沖的頭寸。”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說。
與此同時,商品期貨保證金的增長僅被業內視為輔助原因。據了解,盡管2014年上市了多個新品種,但是由于現貨企業現金流緊張、經營壓力較大、套保成本較高和企業對期貨工具尚不熟悉,因此新品種給期貨保證金帶來的存量資金并不多。
金融給力 衍生品迎歷史機遇
“如果A股牛市再延續下去,金融期貨和衍生品市場進一步發展完善,我估計每個月期市保證金規模都要創新高。2015年可能是4000億元,也有可能是5000億元。”一位業內人士的話道出了期貨界對金融衍生品吸納更多資金入市的期待。
目前來看,國內四大期貨交易市場中,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成交額最大,其去年成交額就占整個市場的78%以上。作為其頂梁柱的股指期貨,自2010年4月上市運行以來,交易量與參與人數呈幾何倍數增長。
記者從中金所獲悉,截至2014年底,滬深300股指期貨累計開戶已達20多萬戶,年成交量為2.16億手,成交額為163萬億元,遠遠超過2013年的1.9億手和14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1%和15.9%。
從海外市場來看,金融期貨的成交也占據絕大多數份額。美國期貨業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包括個股、股指、利率和外匯等金融期貨成交量占整個商品期貨的81.3%。不過與海外市場相比,我國金融期貨及衍生品的發展仍然較為落后。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最大的問題是金融期貨品種不夠豐富,門檻過高,如用滬深300股指期貨來規避投資者的個股及組合風險,由于beta系數不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安信期貨研究所所長馬春陽指出,“如果能推出中證500、上證50及創業板、中小板指數期貨,無疑會吸引更多的資金入場,不同的指數期貨將大大豐富交易策略。如果能有效降低50萬元的入市門檻,整個期貨市場才會真正發揮自身的功能。最近10年期國債期貨在征求意見,如果銀行、保險能夠進入國債期貨市場,那么整個期貨市場保證金規模將有可能翻倍。”
據悉,按照國九條要求,中金所正著力完善包括中證500、上證50等指數期貨期權,并新增10年期國債期貨等其他關鍵期限國債和利率類期貨及期權合約,還將適時推出匯率類期貨及期權產品。此外,包括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均在推進指數類產品開發,其中包括有色金屬指數期貨、農產品指數ETF等。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等也在ETF期權、個股期權等方面做了許多積極嘗試。
一個衍生品新時代即將開啟,帶給業內人士更多的暢想。“更多期貨期權品種一旦正式推出,將明顯吸引更多場外資金進入期貨市場。比如上證50股指期貨可以和上交所的50ETF期權做一些交易策略,中證500股指期貨則可能成為更多機構對沖風險的工具。而國債期貨一旦推出10年期或者3年期的品種,同樣也會吸引很多投資機構。”混沌天成研究院院長葉燕武預計,一旦三大金融期貨品種各自登臺演出,各自完善,那么期貨市場的容量在此過程中很可能擴增一倍以上。
華聯期貨研究所副所長楊彬同時指出,未來隨著創新業務的逐步開展,與金融相關的風險管理及對沖將會是市場的主流,保險、券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將會是未來期貨市場的結構主體,金融期貨的逐步創新必將會吸引新的增量資金。
創新井噴 5000億元不是夢
曾有業內人士在2010年表示,未來五年,我國期貨保證金規模將在現有基礎上增長4倍,達到5000-6000億元,其中金融期貨將占80%-90%,達到5000億元左右。
2014年中國期貨市場是“多事之年”。從新“國九條”的發布至期貨業創新大會召開,從《期貨法》制定進程加快、《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出臺、期貨資產管理業務“一對多”放開至引入境外投資者,從諸多新品種上市、原油期貨獲批、股票期權獲批至商品ETF指引實施……樁樁件件都吸引著各界聚焦。
據方正中期期貨的研究,預計2015年中國期貨市場在新品種推出,期權、原油期貨和夜盤交易普及化后,成交量將再創歷史天量,預計全年成交量將超過30億手。那么,在期貨創新的大背景下,諸多創新業務能否有效吸引增量資金入場?
對此,馬春陽認為,短期來看,期貨公司資產管理、風險管理子公司還不會導致大量資金進場,資管業務“一對多”對客戶門檻要求較高,受限于人才及客戶渠道限制,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總體有限,而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比較雜,很多才剛剛起步。
葉燕武則認為,資管“一對多”和風險管理子公司等這些業務還處于初期階段,其目標客戶群體的資金容量并不是很大,因此初期對期貨市場的擴容作用比較有限。而隨著成熟度提高,將形成吸引增量資金的一個渠道。
對于境外資金進入國內期市的影響,葉燕武說,“這部分資金具備較高的成熟度,同樣也受制于各國政策影響及我國監管政策影響。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提高,對期貨市場的擴容作用將比較大。”
相比之下,程小勇對風險管理子公司和資產管理業務的吸金能力顯然更為樂觀。他認為,期貨創新業務中的風險管理子公司和資產管理業務是中國期貨市場資金流入的一大來源。如2014年1-11月,率先獲得資管資格的37家期貨公司資管總規模已接近100億元。在破除資管“一對一”制約后,期貨資管“一對多”在2015年吸引的資金或將出現翻倍增長。而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可以吸引居民財富,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個性化、靈活性的風險管理場外工具將吸引龐大的產業資本流入。
“在期貨市場改革創新的時代中,我認為3000億元的保證金規模只是剛剛開始,在資管業務‘一對多’放開之后,以及市場普遍預計2015年A股步入牛市的背景下,未來期貨市場保證金規模將會出現加速增長。”程小勇指出,從商品市場的風險管理角度來看,中國15萬億元大宗商品市值加上30萬億元股票市值,按照波動年20%,有9萬億元的風險管理需求,如果再加上中國居民130萬億元的財富管理需求,未來新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前景廣闊。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