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西子湖畔。第二十四屆世紀大采風品牌人物年度盛典于6月16日至17日在杭州東方文化園隆重舉行。本屆盛典由億央網、《華夏英才》電視欄目聯合多家媒體共同主辦,中世采文化發展集團承辦,意爾康股份有限公司、宸詠集團協辦,匯聚了來自全國政、商、產、學、研、媒等各界代表800余位齊聚一堂,分享品牌創新經驗,交流品牌成長故事,探討品牌向上之路,為推動行業品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本屆盛典以“凝聚品牌人物力量,推動人物品牌發展”為主題,在報到當晚舉行盛大歡迎晚宴和群星閃耀公益晚會,為所有與會代表奉獻一場別具一格的視覺盛宴。在17日主會場除開幕式演講、視頻展播、項目發布、電視人物專訪、公益書畫筆會、致敬盛典等主題活動外,根據參會品牌人物的行業組成,分為新時代下的企業家品牌建設,助力健康中國,非遺傳承與品國學智慧,凝聚向善力量,書畫創作者如何創立藝術品牌等多個分論壇,以大會主題發言、品牌成果展示、品牌人物訪談和書畫筆會等多種形式展示和分享了自己的品牌建設、創業心得和心路歷程,搭建了品牌展示、跨界交流、資源對接的良好平臺,為所有與會企業和個人提高品牌傳播聲量,促進品牌價值提升,助力品牌經濟建設。
道教作為發源于我國的傳統國學宗教,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一千八百多年的發展,至今依然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瑰寶。在社會主義新時代,一批批道教國學的傳承探索者砥礪前行,曾受邀出席第二十一,第二十三屆世紀大采風年度盛典的易學大師蔣至榮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出生于江蘇省泰州興化的蔣至榮是道教天仙正宗、全真龍門派二十一代玄裔弟子,師賜道號炎真道。生于佛道世家的他自幼傳承祖訓,專研易學、佛學、道學。曾擔任泰州市道教負責人、中國建筑風水研究院副院長、世界道教法師聯誼會常務理事、北京聯合大學易學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第九屆世界易學大會論壇主席團執行主席、北大博雅教育研究院國學易經與管理智慧研究課題客座教授等職務的蔣至榮在易學研究與推廣方面深耕多年,被中華時代名人協會授予“中華時代十大易學名人”,更是先后出版多部學術成果。其中,他的論文《周易與健康長壽》、《周易與人生》、《大道易經與養生保健》獲國際優秀論文獎。相關作品入編《國際易學名人錄》、《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引領時代的中華嬌子》、《走向世界的中國學者》、《見證祖國70年的時代先鋒》等多部典籍,傳記被中國周易職業管理中心暨中國環球出版社編入《周易名人史冊》。
為了全面推廣新時代易學相關理論,早在1996 年,他就以嘉賓身份參加中國首屆周易與應用研討會,其一系列獨到觀點與學術見解被業內專家肯定。近年來,他先后出席六屆易學應用與經濟發展國際論壇,第十七、十八屆國際易學大會、第四屆華夏五千年國學文化論壇等大型會議,將自己對易學、道學的深入研究與眾多專家分享交流。在他看來,易學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中國學術思想、科學技術、政治、道德倫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在當下以及未來,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現代社會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要指導思想。
秉持著學以致用的原則,蔣至榮合法注冊了中國風水網和中國道教在線,進一步推動道教文化的宣傳和應用。與此同時,他為信眾做各種消災賜福道場服務、提供周易四柱預測人生運程指導、建筑環境陰陽風水設計,凡是人們所需解決的問題,都是蔣至榮的研究課題。注重宇宙能量運用環境五行療法的他通過四十余年的研究,將道學文化成果作為為人民解決各種疑難問題的重要工具,以自己的專業素養與文化情懷,幫助無數人和企業答疑解惑,處理難題,為找到人生和事業的正確方向指點迷津,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
能夠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參加世紀大采風活動,蔣至榮表示倍感榮耀。作為道教國學文化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在大舞臺上分享自己的豐富多彩的創業經歷和人生感悟,也更加
深刻認識到:在新時代傳承和創新道教國學文化,必須要結合愛國、愛黨與愛人民的原則,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他也希望盡自己一份力量弘揚中國傳統的風水國學文化,幫助更多的人擇吉避兇、安居樂業。未來,他也將攜手更多仁人志士,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廣泛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為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大命題展現責任擔當。
據悉,世紀大采風活動自2000年正式啟動,作為年度行業盛會,活動旨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以發掘真善美,弘揚正能量為己任,為 新時代 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貢獻力量。持續二十三年的成功舉辦,向社會推廣宣傳了大量的優秀品牌企業和優秀品牌人物,在海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好評,得到了社會各屆的支持和認可。多年來有二十余位黨和數百位部委領導和各界名人蒞臨活動現場,以各種方式支持鼓勵世紀大采風活動的舉辦和發展。世紀大采風活動引來各地政府、眾多企業、社會組織、學術機構、媒體、公眾的積極參與,已經成為文化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年度盛事。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