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電 郵儲銀行作為普惠金融的倡導者和踐行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按照國家金融安全戰略要求,勇于承擔先行風險,探索出了一條成本節約、自主可控的信息化發展之路。 郵儲銀行自成立以來,就全">
1月13日電 郵儲銀行作為普惠金融的倡導者和踐行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按照國家金融安全戰略要求,勇于承擔先行風險,探索出了一條成本節約、自主可控的信息化發展之路。
郵儲銀行自成立以來,就全面踐行國家信息安全戰略和金融安全戰略,在信息科技建設方面確立了自主創新、勇于超越的奮斗目標。2011年,經過專家反復論證,郵儲銀行率先在《郵政金融IT總體規劃》中確立“在開放式平臺上,以小型機集群替代大型機,構建郵儲銀行核心系統”的技術路線。同年6月16日,郵政金融儲蓄系統邏輯集中工程正式拉開建設帷幕。當時,運用小型機集群技術建設超大規模銀行業務核心系統在國內外還沒有成熟案例。郵儲銀行歷時3年4個月,于2014年10月25日全面完成了個人業務核心系統建設工作。
系統上線以來,日均峰值交易量超過7333萬筆,成功率達到99.78%,特別是在2014年“雙11”當日,系統交易筆數達到8640萬筆,交易金額累計1389億元,峰值交易筆數664萬筆/小時。該系統經受住了業務高峰的沖擊,表現出了良好的穩定性。實踐證明,小型機集群技術不但具備了大型機的可擴展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特點,還可以充分利用多臺主機資源同時對外提供服務,大大減輕了單臺主機故障對業務造成的影響,達到了與大型機同樣的業務處理效果。
在實施“以小型機集群替代大型機”的同時,郵儲銀行還全面推行“以PC服務器集群替代小型機集群”的戰略。目前在全行180多個信息系統中,有144個系統采用了PC服務器集群技術,有效降低了銀行關鍵信息系統對高端小型機的依賴,進一步驗證了銀行核心系統基礎硬件平臺早日實現國產化的可行性。
幾年來,郵儲銀行全力推進國產核心軟硬件系統的推廣應用。在國內,郵儲銀行最早成功將華為局域網交換機引入金融核心網絡中;在全行3000多臺服務器中,國產Linux操作系統安裝覆蓋率超過95%;全行辦公軟件國產化率達到99%;全行ATM國產化率達到53%,網點終端國產化率達100%。
踐行普惠金融與堅持自主可控的國產化道路有著本質的統一。在普惠金融的實踐中,銀行要謀求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堅持自主可控的發展戰略、堅持走低成本可持續的技術路線。再言之,堅持自主可控的戰略,是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保障國家安全、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郵儲銀行站在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圍繞信息安全戰略,全面推行自主可控戰略,努力推進國產化工作。
一是嚴格按照國家政策要求,推行自主可控戰略。
二是努力推動國產IT業的進步與生態環境成熟。在保證生產運行安全的情況下,結合網絡信息系統的架構和特點,銀行業應優先支持國產核心IT裝備和關鍵基礎軟件,在適用性測試、選型入圍、采購引進等環節,給予明確的政策導向與支持,加快自主可控和國產化的工作步伐。要建立銀企有效的聯動機制,推進國產核心技術在銀行業的及早使用。
三是規劃先行,分步實施,努力實現百分之百國產化率。針對國產化推進、新技術應用可能帶來的信息安全挑戰,郵儲銀行已經啟動信息科技風險管控體系專題規劃,建立信息系統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機制,在規劃、開發、實施、上線、運行及下線各環節加強信息系統全過程安全管控,構建未來5年信息安全發展體系架構。郵儲銀行的國產化演進路線是:第一步,用國外小型機集群替代大型機,實現超大規模數據處理能力;第二步,總結小型機集群和PC服務器的經驗,將銀行核心系統搭建在PC服務器集群上,鋪平銀行核心系統硬件平臺的國產化道路;第三步,充分借鑒和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結合國內關鍵基礎軟件的發展情況,聯合國內廠商重點攻關,打破困局,實現銀行核心系統的本質安全。
四是產學研聯合,推進自主可控理論與實踐的創新。郵儲銀行倡議建立產學研聯動機制,在科技創新實驗室的基礎上,聯合同業銀行、IT廠商和大專院校組建國家級金融IT創新實驗室,通過聯合攻關,帶動人才培養,共享科技成果,為實現國內銀行業自主可控的本質安全建立可依托、可信賴的環境。
五是共享實踐成果,實現共同發展。
郵儲銀行在多年的實踐中,探索形成了系統化、整體性的成果。若能夠將這些成果在銀行同業,尤其是在中小銀行和金融機構中推廣應用,必將大大加快銀行業信息化自主可控的進程。郵儲銀行將與國內IT廠商聯合,構建完全自主可控的“金融行業信息系統云平臺”,充分利用郵儲銀行的IT成果,結合郵儲銀行資金、渠道、業務與風險控制優勢,服務于區域和地方金融機構,深入推進普惠金融事業的發展。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