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設中的杭黃鐵路進入靜態驗收前最后的信號安裝調試階段。毒辣陽光“炙烤”下,方旭華和他的工友們在鐵軌道岔處忙碌著。
杭黃鐵路是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工程,東起杭州東站,向南經浙江省蕭山、富陽、桐廬、建德、淳安,進入安徽省績溪縣,長達265公里的杭黃鐵路從美麗的富春江、千島湖畔的綠水青山間穿過。
“如果把鋼軌比作骨架、車站比作關節、電力比作血液,那么信號就是‘神經’。”方旭華說。
方旭華是杭州電務段杭黃鐵路配合組副組長,他的主要任務是為杭黃鐵路浙江段搭建信號的“神經系統”。
戴著一副黑框眼鏡,外表斯文的方旭華,今年32歲,是一名有著9年黨齡的黨員。2009年從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鐵道通信信號專業畢業,憑著對信號的獨特興趣,他先后參加了寧波樞紐工程、衢九鐵路等建設,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高鐵事業。
杭黃鐵路沿線分布著黃山、千島湖、杭州、富春江等全國著名的旅游資源,杭黃鐵路的建成將形成“名城-名湖-名山”世界級黃金旅游線,促進頂級景區間相互合作、協調配合、資源共享、客源互送,構筑發展合力,形成旅游產業的一體化,也將有利于拓展滬、浙、皖“兩省一市”的旅游市場、促進沿線旅游產業的發展和帶動當地經濟的整體快速發展。
檢查電纜、校驗配線、測試數據……每天,方旭華都要背著12公斤重的工具包,奔走3萬多步,行程20公里以上,4瓶礦泉水和兩盒餅干是他一天的食糧。
方旭華告訴記者,杭黃鐵路是長三角地區與皖南以及杭州城鄉間一條直接聯系的經濟橋梁與交通紐帶,將有利于促進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推進長三角同周邊區域合作,改善沿線山區人民群眾出行條件,優化和完善區域快速路網布局,實現經濟優勢互補、資源優化配置、經濟協調發展。
杭黃鐵路設計時速250公里,沿線大多在山林區段,平均每隔3公里才設置一個入口。為盡快摸清新線情況,剛介入施工,方旭華就與時間展開賽跑,有時為找到一個偏僻的入口,需要借助施工單位發來的手機定位,“跋山涉水”才能找到。就這樣,他只花兩個星期就熟記了全線58個入口、10669處關鍵信號設備的位置。
高鐵的“神經系統”要靠“神經末梢”傳達到位。其中,被稱為“火車方向盤”的道岔就是“神經末梢”的一種。
“調試道岔時,需要用厚度為0.28毫米、0.5毫米、1毫米等不同精度的插片多次試驗,才能使道岔達到最佳狀態。” 方旭華說,道岔尖軌與基本軌的間隙國家標準是0.5毫米,他們調試的要求是0.2毫米,精度提高了兩倍多。“調好的道岔與基本軌的間距離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粗細,連一張A4紙都塞不進。”
頂著烈日,在一處道岔,方旭華一直保持著半蹲的姿勢,用了40分鐘才在毫米級的變化之間,找到最佳鎖閉狀態時發出的“咔嚓”聲。
高鐵“神經系統”由許多被稱為“神經網絡”的電纜連接而成,“一旦建成,電纜就會埋在地下,屬于不允許返工的隱蔽工程。”方旭華說。
在杭黃鐵路浙江段,橋隧占比達到89%,其中大小隧道有69處,檢查電纜時,方旭華和工友需時常穿過隧道。酷熱夏季,在隧道外穿著短袖還嫌熱,但在隧道深處,最低溫度只有18攝氏度,他們就在這種寒熱交替中工作。
受限于空間,隧道內的電纜槽道,在靠近線路一側,都用高90厘米、寬10厘米的擋碴墻隔開。每一次檢查巡視,方旭華只能像在“獨木橋”上走路一樣,雙腳一前一后地走在寬度只有一只腳掌大小的擋碴墻上。
由于眼睛要始終盯著電纜槽道,加之隧道內視線不好,剛開始時,他多次從擋碴墻上摔下。
方旭華笑道,隧道作業就像模特走T型臺,相同點是都走貓步,不同點是我們走在狹窄的擋碴墻上,“需要仔細檢查巡視電纜設備,沒有觀眾和掌聲,只有自己為自己鼓勁加油。”
12公里長的天目山隧道是杭黃鐵路最長的隧道,為了避免重復行走,方旭華往往會一整天都行走在隧道里。“在隧道內吃午飯最高效,隨便找個地方坐下,就著手電發出的光線吃點餅干,3分鐘搞定。”同組的90后信號工項肖東稱他們就像是野外作戰的“特種兵”。
車站信號樓機房控制著整套“神經系統”,被稱為高鐵的“神經中樞”。走進富陽站的“神經中樞”,4382條線束排列井然,1106個銘牌標志清晰醒目,每條“神經”的走向整齊劃一,接線端子上所有線路都做了去向、作用等清晰的標記,而這些“工藝品”都是方旭華和同伴們“精雕細琢”出來的。
“設備檢查,只有行與不行,沒有差不多。”一旦發現焊接點不飽滿,方旭華就會馬上找到施工方要求立即整改,必須重焊。方旭華說,對待設備就是這樣,只要你糊弄它,它就會糊弄你。
在富陽站的“神經中樞”,像這樣的焊接點檢查,方旭華和同伴們每人每天要檢查5600多處,一個簡單的拔套動作就要重復上千次。
“‘神經系統’特別‘敏感’。”但這里的每條“神經”都被方旭華“摸”得一清二楚。而僅僅140天,就有3雙鞋子被方旭華磨破。
截至目前,方旭華和同事們檢查完成的重點設備有8000多件,測量數據1萬余條,發現問題2000余個,“為杭黃鐵路‘神經系統’的健康保駕護航”。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