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裝車間,郭鷂正在檢查“復興號”的以太網接口。 記者劉禹彤攝
[閱讀提示]
初見郭鷂,他一身灰色工裝打扮,黑框眼鏡,含蓄方正。
西安出生長大的他,言談中偶爾夾雜著關中口音,透著一股執拗的真誠。
作為中車唐山公司時速350公里CR400BF“復興號”動車組總體設計師,41歲的他聲譽隆盛。今年6月,郭鷂被推薦榮登中央文明辦發布的“中國好人榜”。提起這個榮譽,他表現得很局促:“給我‘最美工匠’這樣的稱號,我是敢接受的,‘中國好人’這個稱號有點高了,我還差得很遠。”不過他又補充說,“國家既然給了我這個榮譽,我一定當成一種鞭策”。
[人物名片]
郭鷂,現任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產品研發中心總體開發部副部長,是時速350公里CR400BF“復興號”動車組項目技術經理,先后擔任國家863項目“高速檢測列車動車組”電氣主管、跨國互聯互通項目經理。
他主持和參與的產品開發項目“變壓器過流保護裝置和電力機車”“列車電氣安全環路”“雙制式受流系統和方法”,分別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明專利,他本人先后榮獲鐵道科技特等獎、火車頭獎章、中國北車科技成果獎等。
習慣保持耐心與嚴謹
2009年,郭鷂從烏克蘭國立航空大學無線電工程專業碩士畢業。他在國外讀書時,就聽說中國的高速動車組跑得多快多快,心里特別自豪。這一年他跟隨心愛的姑娘落戶到唐山,進入中車唐山公司工作。
從航空跨入鐵路,郭鷂做好了從零開始的準備。
“剛進公司那會兒,我想從技術員做起,一點一點地成為高級工程師。”郭鷂說。
作為新人,他被分配到系統集成室,負責整理會議紀要和學習原理圖繪制等。為了盡快適應,他盡量多找活兒干,不懂就問,利用一切時間去學習,訓練自己對業務的熟練度。
郭鷂認真跟著公司里的“老師傅”們學繪圖。人家畫的時候他就在旁邊觀察,或是拿來“老師傅”們的設計圖,自己在旁邊悄悄研究。“前輩們注重規矩,講究細節完美,嚴控整個繪圖的工序。我常感激他們給我的影響,教給我理解細節與整體的關系,看中規律與秩序,這些都對完成工作意義重大。”
他真正參與的一個項目,也是印象中最難的一個。2010年,公司啟動國家863項目“高速檢測列車動車組”的研發。由于平時踏實肯干,干活細致,郭鷂被安排負責電氣位置圖的繪制。這是他了解動車組構成和參與動車組設計的第一個機會。
繪制電氣設計圖,是對車體內核進行創作的過程。在郭鷂看來,圖紙的質量是動車組下道工序順利進行的基礎。多數時候,繪圖不僅取決于設計師的態度和經驗,更取決于他們對位置圖的整體解讀和對每個功能部件的深入了解。
郭鷂開始設計動車組時,無線電專業出身的他意識到,“動車項目的設計與無線電不一樣。你得知道,你的車是要坐人的,你要敬天畏人。想到這個,設計者才會緊張,梳理設計方法時會總繃著一根弦。”
安全性,對于郭鷂來說,是動車組設計的終極要義,也是和旁類設計的最大區別。“我們竭盡所能保持正確,歸根到底是為了保障動車高速運行的穩定和乘客的安全,這才是這個行業最看重的。”
“從第一次參與項目起,我就要求自己把每一條線號寫正確。如果錯了,它就有可能和另一條交叉,這樣問題就大了。”他邊說邊攤開一張寫字臺大小的電氣圖,“因為下個工序的設計師要按照我的圖去細化,每一個數字都代表了很大的工作量。”郭鷂回憶說。
經過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2012年,郭鷂參與的國家863計劃項目通過驗收,受到業內人士的高度認可。在公司內部,從“一張白紙”成長為這個項目電氣主管的郭鷂,也受到了領導的嘉獎。以此為起點,他勤勉能干的名聲一下就傳開了。而他也第一次覺得,自己的繪圖水平好像有那么兩下子了。
在與郭鷂合作過的人眼里,他是公認的能把“工匠”這種職業精神體現出來的人。相識7年的同事胡洋評價說,郭鷂習慣了工作中保持耐心與嚴謹,也習慣給別人“挑毛病”。“他經常指出年輕設計師在畫圖中容易忽視的細節。如果沒有他,這些微小的失誤也許就被傳遞到下一個工序去了。”胡洋說。
8年的時間里,郭鷂從一名電氣工程師,成長為“復興號”的總體設計師。
“在這個時代,變化的是動車越來越快的速度,不變的是我們竭盡全力保持精準的態度。我們要設計出跑得更快的動車組,就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專注。”郭鷂說。
習慣不停地解決新問題
無論多認真畫出來的設計圖紙,運用到新車上仍有可能出現問題。每次遇到類似問題,郭鷂總是通過現場試驗的方法解決。
去年,“復興號”新采用的高速傳輸以太網通信接口的數據常出現問題。郭鷂帶領技術團隊,花了半個多月時間進行地面線纜測試,都無法通過測試。上百次測試的最后幾次中,他們終于發現,連接器針腳的不同排序會導致測試結果不同,問題迎刃而解。
“花半個多月處理問題不算長。盡管動車組生產標準化、機械化程度已經很高,但問題處理不能隨便。在實踐中,任何追求速成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郭鷂說。
接手“復興號”項目之后,“總體設計”的概念在郭鷂的腦海里愈發清晰。
動車的總體設計章法分明,包含概念設計,方案設計,詳細設計三個層次。概念設計是根據客戶需求對產品的設計思路和方案提出基本要求;在方案設計中,總體設計師組織設計團隊分解、細化和評估概念設計中的要求,確定產品功能和性能,形成可實施的方案;而在詳細設計階段,各設計師按照節點要求將方案進行工程化設計,輸出滿足生產和制造的圖紙。
三個層次的設計郭鷂都參與謀劃。他更像是一位導演,為了解決設計中的難題,經常組織系統設計師和負責車間生產的工程師坐到一起討論方案,讓大家對各部分結構和細節提出自己的看法。通常,他會直接提出一種設計方案,或是大家各抒己見,由他來做決策。
有時,他的“創意”也會受到質疑。比如,“復興號”設備艙底板密封膠條容易松脫,郭鷂提出直接用膠粘,簡單省力。可有的設計師不同意,認為如果密封條一旦損壞,更換會更加困難。后來經過討論,他們更改了密封膠條的尺寸和結構,讓膠條裝在底板上時卡的更緊,有效避免了底板間膠條互相擠壓脫出的情況。
“我說的肯定不會全對,但當大家相互討論、借鑒比較時,就容易綜合判定出相對完美的解決方案。”郭鷂說。這些設計的流程說起來輕巧、明確,但郭鷂和團隊知道,每一次技術研討之前他們花過多少工夫,又曾多么焦慮。
在整個“復興號”試驗過程中,最費功夫的是互聯互通試驗。所謂互聯互通,就是實現兩個按照不同平臺下的技術規范和圖紙生產的“復興號”動車組能夠重聯運行。兩個不同平臺的動車組設計理念存在差異,同時網絡系統的軟件和硬件均不一致,也給試驗增加了難度。
“這不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試驗需要模擬的環境、線路、速度等,排列組合實在太多!”郭鷂皺了下眉頭。每一次模擬過程中,他們都需要分析討論好幾次,不斷完善和優化網絡系統的控制邏輯和指令。最終,兩個不同型號的動車組經過靜態、動態和低速、高速重聯試驗,全部實現了互聯互通功能。
“我也記不清參與過多少次改良或者是攻關。車就是我們的作品,它的各項技術和指標都是逐漸完善和改進的。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大方向特別明確,就是根據旅客的需求,讓它變得更加人性化,更符合中國國情。”郭鷂說。
“復興號”上的傳感器就是郭鷂和團隊成員為中國的行車環境“量身定制”的。傳感器是為了監控列車的實時狀態。“和諧號”上使用的傳感器是國外供應商的產品,故障率很高,經常影響列車的運行。
經過分析,郭鷂團隊修改和提高了國外傳感器的技術參數和標準,開發出新的國產化的傳感器。又花費半年時間做測試,使得新傳感器故障率大大降低,而且信息化程度和信息采集精度都明顯優于國外產品。
當問到“為什么你可以一直不停地鉆研新東西”時,郭鷂來了興致:“第一可能是我的興趣,要是不琢磨點什么我腦子難受。第二可能就是國外留學留下的不安全感,我習慣不停地解決新問題。”
習慣在機房、車間里熬著
“干技術這一行,好像命里注定了似的。”郭鷂笑著說。
在同事們眼中,郭鷂沉著冷靜,技術一流,有點“職業病”:他對自己嚴格,怕不“出活”,習慣在機房、車間里熬著。動車生產出來了是最有成就感的。但出了名、獲了獎,那份熱鬧他卻欣賞不來。
事實上,從軍校畢業之后,郭鷂賣過電腦,還在藝術職專當過班主任。“就那么過了一年之后,我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坐到辦公室里,喜歡靜下心來鉆研點事兒。”這種想法驅使下,才有了他烏克蘭的求學經歷。
現在的郭鷂,成為了中車唐山公司產品研發中心總體開發部副部長,但他喜歡在機房、車間,乃至到測試現場的習慣依然未變。
六年前,在哈大高鐵線路運行試驗的高速綜合檢測列車上,只有郭鷂一名電氣主管跟車調試。每天凌晨4點半,他就開始盯著列車的運行狀態,隨時通報和處理問題。晚上,還要整理數據、寫分析報告,發回后方。
這種不規律的作息持續了一個多月后,郭鷂病倒了。“工作強度挺大的,我必須注意身體。”他偶爾提醒自己。即便這樣,郭鷂的私人時間很少。他每周有六天的時間被工作占滿,繪圖、測試,和其他設計師討論方案。
“我還是喜歡踏踏實實把工作做好。如果有一天虛度過去,我就會想,我這是怎么了,這一段是不是沒干什么事?”今年陸續獲評“河北好人”和“中國好人”之后,郭鷂感到更有壓力了。
妻子能理解郭鷂這種糾結,覺得這是完美主義者的宿命。“他跟很多同事一樣,都到了這個辛苦的年紀,他想做好,想讓周圍的人都不失望,所以就會更加努力。”
最近,郭鷂用英文發了一條朋友圈。他說,公司在北美有項目,現在他慢慢拾起英語來,零碎時間就多念念。“等我們的動車跑在那些大國的高鐵線路上,那個感覺完全不一樣。”他說,“那比我得多少獎都重要。”(記者劉禹彤)
■記者手記
郭鷂的“慢”與“快”
“我太太說我慢性子。說話慢,反應慢,別人說些什么,我可能需要花很長時間去理解。”郭鷂說,他習慣了一切保持自己的步調,慢慢來。
但郭鷂他們設計打造的“復興號”卻是風馳電掣,快得令世界為之驚嘆。
“慢”與“快”,這一對看似矛盾的狀態,卻在郭鷂身上辯證存在,形成了一種別樣特質。
忙碌的郭鷂,這幾年的工作“接單”狀態是“快”的。
國家863項目“高速檢測列車動車組”項目、CRH380B項目、跨國互聯互通項目、“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項目……一個接著一個項目地做,他下意識覺得不安:“下一個項目的目標是為了掙錢,還是為了證明你是個好設計師?”
盡管近乎崩潰的時刻他遇到過很多次,但他總能很“快”出色完成任務。去年初,“復興號”所有型式試驗獲得一次性通過。但“一次通過”背后,是他的團隊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模擬不同線路條件的晝夜奮戰,細致、嚴謹做好每個環節。“那時候你不能扛不住啊,你是總體設計師,你扛不住誰來扛啊。”
作為“復興號”的總體設計師,他曾組織多次重大方案的設計變更。由于車輛設計的周期被壓縮得很短,郭鷂就盡可能把方案做得詳細,提前考慮可能出現的問題,確保工人在生產的時候不會慌。
“有時很多細節需要反復斟酌,所以我很慢,不得不花上更多時間。”郭鷂自認為的“慢”,其實來自他的工匠精神:心懷敬畏,耐心做好每個細節,踏實干好每一天。
郭鷂能感受到時光之“快”。有時他也翻閱自己獲得的國家發明專利證書,然后感嘆人生有限,能創造出的成就太少。他說,如果有機會遇到10年前的自己,一定告訴他要更珍惜做過的每一張圖,經手的每一輛車體。
現在他偶爾會意識到自己和中年建立起的些許聯系,一扒拉頭發,露出十幾根白的。“我41歲了。再拼命做設計,也不過多做20年而已。對我來說,真的不夠,再多活一百年都不夠。”他說。
從郭鷂的話中,我們或許理解了他為什么選擇在辦公室、車間里苦熬。沒有“慢”背后的腳踏實地、嚴謹和專注,哪有“快”的結果呈現。
他偶爾也想有“慢”的生活。幻想著找一個小島,碧海藍天,他在那里攝影或者寫生,工作,結婚,生養子女,好像就這樣安于天命了。但他又覺得,既然生活這么安穩了,初入這行時心里的一團火也不能就這么滅了吧,那就只能繼續往工作里沖了。
“現在我很慶幸把最好的十年獻給了這份職業。我們這一幫人聚到一起去制造動車,經歷過沮喪、喜悅、懊惱,還有很多其他的情緒,挺好的,這才是青春該有的模樣。”郭鷂說。
中車唐山公司是一個盛產“勞模”的地方。當一系列榮譽如期而至,郭鷂不情愿把過多時間讓渡給社交生活。他說:“我能掌控的是得獎后的態度,然后該怎么工作還怎么工作,能夠調整的也就是這么大的余地而已。”
在所有人都嘗試起飛的年代,郭鷂懷抱初心,始終保持了奮斗者的姿態。
而在他工作的公司,還有數千名技術人員在為“復興號”的研發生產做著努力。他們扎根在工廠,用心讓一列列承載著他們青春的動車高速飛馳。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