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系藍色海洋,長年奮戰在我國海洋科學教學科研的第一線,十余次擔綱我國大洋和近海科學考察的首席科學家;他矢志于“自主創新”,獲一系列重要科學新發現和首創性學術成果。
他是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幾十年來,他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情懷、一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赤誠初心,忠誠書寫著我國海洋自主創新、海洋強國的奮斗篇章。
心懷強國使命
周懷陽的“陽”字,是太陽的“陽”,但是,他的事業卻與它的諧音“海洋”中的“洋”結下了不解之緣。
早在1990年代,在國際新一輪“藍色圈地”運動背景下,周懷陽就認識到,海洋研究不僅事關經濟社會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的國防和外交,涉及國家安全和國家核心利益。
中國要強大,必須走向深海,必須發展海洋科學。而當時,我國的海洋科學還很弱小,特別是海洋研究中基礎性學科之一的海洋地質學剛剛起步。于是,原本學地質學、研究地質學的周懷陽,從1991年開始,將研究重點從陸地轉向了海洋。
自此,他近三十年如一日,以最飽滿的熱誠活躍在海洋教學科研工作的第一線。
周懷陽是國內較早呼吁開展載人潛水器科學研究的倡議人之一,從2004年就開始參與“蛟龍”號的科研工作,負責承擔“7000米載人潛水器海試選址”的研究工作,在南海為“蛟龍”號的安全海試圈定了1000米、3500至4000米水深級別的場址。
2013年,在“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中,他不僅是首個航段——南海航段的科學負責人,成功設計了航次調查方案,還成為“蛟龍”號首位下潛科學家。
海洋科學在轉型,海底長期觀測是未來趨勢。他是我國海底觀測網技術和海底原位監測技術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帶領研究團隊在“十一五”期間承擔了國家863重點項目“海底長期觀測網絡試驗節點關鍵技術”,研發的相關技術和設備于2011年在美國MARS網聯網海試獲得成功,并穩定運行半年,推動中國的深海觀測技術跨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為我國即將開始大規模建設的海底科學觀測系統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赤誠踐行“科研報國”
“與地球的歷史、人類的歷史相比,人生確實是太短暫了。人生一輩子,總要做一些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事情。”懷著這樣的人生信念,周懷陽在教學科研的道路上一直執著前行、銳意奮進。
翻閱周懷陽的人生履歷和學術成就,可以看到他與一連串首創性“第一”連在一起。
2005年,在首次中美聯合深潛科學航次中,周懷陽自行設計開發了深海熱液噴口原位溫度長期探測系統,并使用該系統成功進行了國際深海海底首例人工黑煙囪生長實驗。基于該實驗樣品進行研究的成果于2009年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
他自2002年開始自主成功研發我國首臺高溫高壓開放式深海生物地球化學實驗研究平臺,并開發了沉積物保真采樣和間隙水采集等裝置。2008年,指導博士生利用這一平臺在國際上首次模擬海底熱液環境成功合成了丁烷和戊烷,該成果對油氣無機成因研究和地球生命起源研究意義重大。
2007年,他領導建立完成了我國首個海洋資源的礦床地質模型,為我國和國際海底管理局多金屬結核資源的預測和評價提供了科學依據,獲國際海底管理局好評。
2013年2月,由周懷陽作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成果《支撐馬里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作為主題論文發表于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志,對40多年前外國學者提出并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說提出了挑戰。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認為,“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深海硬巖石研究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中國在大洋巖石圈研究上頭一回出彩。”
在2013年6月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首個科學試驗性應用航次——南海航次中,他利用自行研制的流體采樣器等設備,為我國首次在深海海底采集到了保壓流體等多種珍貴樣品。
2017年,周懷陽教授作為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發表于國際地球科學著名雜志《深海研究》,這是國際上第一篇有關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海底熱液流體化學方面的論文,也是我國依靠“蛟龍”號取樣公開發表的首篇有關海底熱液流體化學研究的論文。
在不久前他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南海深部計劃”南海遙控深潛科考航次中,他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并采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
……
傾心培育提攜后學
中國海洋事業方興未艾,急需一大批新生力量接續奮斗。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周懷陽牢記“教書育人”乃師者之天職。
他強調教育“入心為要”,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學習興趣。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新穎的教學方式,循循善誘,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專業方向及學科知識。
他常常這樣告誡自己的學生:“海洋地質研究既艱苦,又沒有很好的物質回報,耐不住寂寞就請不要來做這個工作。”“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它需要有踏實的工作態度。”
他時常這樣對學生解讀“壓力”:“如果壓力來自于外部,那你的確會感到不堪重負;如果壓力來自于你內心,它就是你不斷努力學習和工作的驅動力。”
如今,他的研究團隊已經成長為一支專業基礎扎實、團結協作、富于創新、朝氣蓬勃的青年學術群體。他培養指導的一批批青年學子已逐漸成長起來,成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生力軍。
周懷陽不僅為學生以身示范如何為學,還身體力行,給學生們示范如何為人。
2013年,周懷陽獲同濟大學“卓越教師獎”后,又將所獲10萬獎金全部捐贈給所在海洋學院,設立“海洋學院卓越勵志獎”,以獎勵學院熱愛所學專業、勤奮好學并學有所長的優秀本科農村生源學子,激勵他們志存高遠,追求卓越。
他培養的博士、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治雷說,“周老師為我國海洋地質基礎理論創新和工程技術進步無私奉獻了大半生,是我一生的楷模,他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鼓勵我,使我不敢懈怠。”
周懷陽說,他生逢好的時代,很幸運地走上了海洋地質研究這條道路,讓他感受到了常人體會不到的酸甜苦辣,也觀賞到了常人看不到的美好風景。
“中國逐步走向深海舞臺中心是必然趨勢,但我們距離中心還有很遠的路程,也許需要幾代人的持續努力和艱難跋涉。”他說,“我希望不辜負這個時代,愿意與同仁們一道,為我國海洋科技發展水平獲國際認可、真正實現‘海洋強國’目標而不懈奮斗。”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