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于9月23日正式開通運營,距離開通日期越來越近,“高鐵”熱也在香港社會持續升溫。近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特別郵票在港開售,受到香港市民追捧,首日封在開售日即售罄,臺風“山竹”也未能影響市民購買熱情。
備受關注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后的前景如何,解決通關查驗難題的“一地兩檢”模式有何優勢,中央在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還會有哪些舉措?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
記者:請您談談廣深港高鐵的開通有什么重要意義?對它的前景有什么期待?
張曉明:廣深港高鐵是內地與香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重大合作項目。這條高鐵線路的開通也標志著香港進入高鐵時代,是一件便民、利港、有深遠意義的好事。
具體地說:一是可以為香港和內地旅客提供一種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和體驗,提升兩地民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二是有利于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人員往來和經貿活動,促進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和香港與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三是有利于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使香港與內地各方面的聯系更加緊密、更加密不可分。特別是有利于香港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四是廣深港高鐵實行的“一地兩檢”模式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它豐富了“一國兩制”實踐,也將為內地與港澳將來在其他領域的創新合作提供有益借鑒。
我期待,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后,人人都夸好,包括對開通這條高鐵線路和對西九龍口岸“一地兩檢”通關查驗模式等曾經有顧慮的人,都能體驗到它帶來的便利。我更期望到今天還沒有回過內地的香港同胞,特別是年輕朋友,乘坐高鐵到內地多走走,多看看,多了解和感受國家發展的真實情況。
記者:請您再介紹一下在西九龍站實行“一地兩檢”的情況,您怎么看這一安排?
張曉明: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實行“一地兩檢”,具體地說,就是在香港西九龍站同一個區域內設立香港口岸區和內地口岸區兩個口岸區,由雙方分別按照各自法律,對乘坐高鐵往來內地和香港的人員及其隨身物品和行李,進行出入境邊防檢查、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出入境監管查驗。按照這樣的安排,不論是從香港北上到內地還是從內地不同地方前往香港的旅客,都只需在西九龍站一次性接受查驗,就可以完成兩地的出入境通關監管查驗手續。這無疑是方便旅客乘車、提高運輸效率的一個安排。
在香港境內劃一塊地方設立內地口岸區,由內地有關監管查驗機構人員進駐執法,適用內地有關法律,這是中央有關部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努力作出的一項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我相信,廣深港高鐵開通、“一地兩檢”實施之后,香港和內地居民都會從親身體驗中增強對“一地兩檢”模式的認同。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受各方關注,廣深港高鐵開通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什么影響?與大灣區建設有關的其他大型基建項目進展如何?中央在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還會有哪些舉措?
張曉明: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描繪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愿景。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成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等等。實現這些美好愿景的一個重要基礎條件,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基礎設施要更好地互聯互通。從這個角度講,廣深港高鐵的聯通對大灣區發展必將產生重要促進作用。
近期,世界上最長的橋隧組合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也將開通,它的開通必將大大帶動大灣區特別是珠三角西部城市的發展。近兩年內,與香港連接的蓮塘—香園圍口岸、與澳門連接的粵澳新通道等大型跨境基建項目也將陸續建成。此外,為了促進協同發展,提高大灣區整體競爭力,對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機場、航運港口建設,也將加強規劃部署的統籌協調,合理確定各自定位和分工,避免重復建設、同質化和惡性競爭。
除了加強粵港澳三地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央還將繼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港澳拓展發展空間,為港澳居民到內地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促進港澳和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我辦已于2017年8月和12月先后公布了兩批與中央有關部門協調后制定的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共11項。前不久,國務院批準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從今年9月1日起,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可在內地申領居住證,獲得居住證的港澳居民,可在內地享有6項基本公共服務和9項便利。
目前,中央各有關部門仍然在研究有關的政策措施,包括推進與港澳在創新科技和中醫藥領域的有關合作、降低粵港澳通信漫游費用等。中央的大政方針和政策取向已經確定,有關的政策舉措會陸續出臺。我們也注意到,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充滿期待并積極參與,對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工作、生活的政策措施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所以,我們對大灣區建設的前景非常看好,對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內地共同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