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一帶一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是鐵路的互聯互通,那你想知道‘一帶一路’鐵路建設沿途有哪些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又有哪些自然災害值得我們重點防控?”……10月13日上午10點,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主辦的“減災興川文化大講堂”上,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姚令侃教授一開講,就把臺下百余名來自社會各界的聽眾吸引住了。
姚令侃先生長期從事鐵路公路工程災害防治及安全技術的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二十余項,榮獲過獲詹天佑成就獎、茅以升鐵道科學技術獎,鐵道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四川省博士學位獲得者、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的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防災減災工程學科帶頭人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講座上,姚教授以“‘一帶一路’跨境鐵路建設自然災害風險分析”為主題,簡單地介紹了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鐵路交通現狀和歐亞鐵路、中亞鐵路、泛亞鐵路面臨的災害問題和減災對策,講述了喜馬拉雅山的地貌特征、山系構成、地質特點、形成歷史,系統地分析了喜馬拉雅造山帶跨境鐵路廊道特點,并以中巴鐵路、中尼鐵路、日喀則——亞東口岸鐵路廊道為例,著重分析3條鐵路廊道自然災害類型與分布、重大環境地質災害類型及致災特點,跨境鐵路修建的風險調控與減災策略,以及穿越喜馬拉雅造山帶跨境鐵路需解決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
姚教授的講座幽默風趣,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他將難懂的專業知識用一張張圖表、一幅幅照片、一句句樸實的話表達出來,現場的聽眾不時點頭稱贊。用他自己的話講“我的課,上到小朋友,下到80歲老翁,都聽得懂。”省減災館事業發展部部長俞爽是帶著比較好動的兒子來聽講座的,不料卻聽得特別入神,她感嘆說:“原以為這樣專業性的講座,小朋友肯定坐不住,但姚教授深入淺出,融入工程學、歷史沿革、軍事戰略、風土人情、自然災害、地質變動等等,專業性很強的工程學講座被姚教授稀釋、呈現出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的課堂,咱們家的臭小子坐第一排正中間,聽得津津有味,很讓我驚訝!”
姚教授為了證實喜馬拉雅山以前大海、是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的喜馬拉雅運動,特意拿出從喜馬拉雅山撿回的石頭讓現場聽眾觀看。講座結束后,不少聽眾涌上講臺,主動與姚教授交流和觀看桌上姚教授收藏的來自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珍貴石頭。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