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見證西部鐵路改革發展變化,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指導、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組織、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發現最美鐵路·重走絲綢之路”活動正式拉開帷幕。采訪團一行走進銀川工務段和銀川電務段,實地探訪堅守在絲路古道上的鐵路工匠達人,體驗鐵路專家高精技術。
在這片絲綢古道,“塞上”寧夏,一大群普通鐵路職工堅守在這里,詮釋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匠人精神、職人精神。他們中有對探傷細節精確到毫厘之間的黃濤三代師徒探傷工,有“十年磨一劍”精鉆業務的國家級電務技能大師張海波,有蒙眼裝拆道岔轉轍機的“高人”程廣明……他們把一種普通的工作標準代代相傳、千錘百煉,用定力、毅力和耐心,用絲毫不差的較真精神,默默守護著千里鐵道線。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來自中央及地方各媒體和微博大V們近距離探索揭秘鐵路工匠,鏡頭對準一線,講述一批一線鐵路工匠的感人故事,分享他們奮斗中的點點滴滴,及對職業極致追求所樹立起的一面面光輝的旗幟。這無疑對將“工匠精神”傳承接續、發揚光大有巨大的推動力。我們需要通過媒體的報道學習勞模,崇尚工匠,為他們創造出的一個個讓人驚嘆的發展奇跡點贊。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奮進新時代,也更需要我們各行各業的人,去培養和傳承“工匠精神”,不斷激勵自己用踏實與創新把握著時代的機遇,用理想與追求激發人們不懈奮斗。在普通的崗位上把本職工作干到最好,做到極致,同樣能成就人生的精彩,也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好的傳承。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