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國第一長河,自西而東綿延 6300 多公里,串聯起九省二市,沿岸聚集了全國四成以上的人口、四成以上的產值。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如巨龍騰飛,長江黃金水道日新月異,源源不斷地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新動能。在 2808公里的長江干線上,15 個億噸港口蔚為大觀,萬噸級泊位星羅棋布,貨物通過量穩居世界內河第一。
依托長江航運,沿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蓬勃發展。以沿江港口為樞紐的鐵水聯運催生著各地中歐班列比翼齊飛,江海聯運等高效率運輸方式方興未艾。此外,無數中外游客乘坐高端游輪過三峽、下漢口、抵滬杭,飽覽長江沿線 如畫江山和人文盛景……長江航運每年對沿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貢獻達 1200億元以上,間接貢獻達2萬億元以上,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攀升。
一江碧水、萬里船歌,唱盡兩岸繁華。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簡稱長航局)聚長江兒女,競時代風流,引領長江航運在高質量發展的壯闊航程上奮勇前進,為長江經濟帶建設貢獻源源不斷的長航力量。
厚植底色 綠色發展生機勃發
“綠色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底色,也是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長航局局長付緒銀說。在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下,長航局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穿到長江航運各要素, 奏響了長江黃金水道氣勢恢弘的“綠色交 響曲”。
2021 年 4 月 2 日 ,岳陽城陵磯港區碼頭,“岳化一號”輪船員使用鉛封條對生活污水達標排放管和應急排放管“雙鉛封”, 該輪產生的生活污水將儲存在污水柜中, 由碼頭或接收船接收上岸處理。
從源頭抓起,長航局大力推行船舶水污染物“雙鉛封、零排放”,研發應用“長江干線船舶水污染物聯合監管與服務信息系統”,并持續優化功能,船舶水污染物治理在長江取得顯著成效。目前,該系統注冊用戶 22.87 萬,單船 7.6 萬艘,實現長江經濟帶內河碼頭全覆蓋,長江干線到港中國籍營運船舶覆蓋率達 90 %。自 2020 年 7 月 1 日以來,發起船舶污染物接收流程 350.26 萬次 ,其中接收船舶垃圾 208.9 萬艘次 、16837 噸,生活污水 122.4 萬艘次、128.08 萬立方米。
船舶產生的污染物最終要及時上岸進行無害化處置。在推動長江干線沿岸13 座洗艙站、30 余座污染物轉運碼頭建成投用的同時,長航局多方協調,加快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建設,為船舶提供生活垃圾接收、生活污水接收、水上交通及錨泊免費服務。如今,長江干線江蘇段、安徽段、江西段、湖北段等10 處水上綠色服務區已基本建成。一座座水上“綠島”,既是船民休整補給的港灣,更是守護一江清水的“綠色崗哨”。
與此同時,長航局實施 LNG 動力船優先通過三峽、葛洲壩船閘措施,積極推動船舶使用綠色環保的新能源,各類全電船舶也在積極研發應用中。按照交通運輸部的部署,長航局牽頭推進長江水系船舶岸電系統船載裝置改造。目前,三峽壩區客船使用岸電實現全覆蓋,“長江經濟帶運輸船舶岸電系統受電設施改造項目管理信息系統”上線試運行,1014 艘貨運船舶完成改造,岸電建設蹄疾步穩。
從航道整治到生態航道建設,生態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長江黃金水道成色不減,綠意更濃。2021 年 3 月 26 日,長江干線武漢至安慶段 6 米水深航道投入試運行 ,可使吃水 6 米內的 10000 噸級江海船舶常年直達武漢 ,將拉動區域 GDP 增長 450 余億元 ,預測可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3300 萬噸。該工程投入生態建設專項資金,開創性實施了生態涵養區、生態固灘建設,并廣泛使用生態環保新工藝、新結構,建成生態護岸 15.4 公里,生態固灘 146 萬平方米,生態涵養區 3 處。工程還將航道疏浚棄土“變廢為寶”,綜合利用,支持沿江地方公益項目建設。
這一工程是繼交通運輸部“生態環保示范工程”——長江荊江航道整治后,生態航道建設成套技術廣泛應用于航道治理的集大成者。
目前,生態航道建設已成為長江航運綠色發展的閃亮名片。
涵養底氣 創新發展以人為本
“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是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更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底氣所在。”付緒銀介紹,長航局以科技應用和信息化作為支撐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手段,在開放共享平臺上,有機融合串聯長江航運各要素信息,推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理念先行,改變如影隨行。一張無形的長江航運智能網,與被譽為“水上高速公路”的長江干線平行鋪就。在雷達和 ECDIS 船載終端上,長江引航中心總調度室主任、高級引航 員沈利強驚喜地發現,重點航標已自動突出顯示為菱形框:“AIS (船舶自 動識別系統)航標的辨識度高,助航效果非常好。”AIS 航標是傳統航標技術的智能升級,其在長江水域的應用,背后是長江航運公共服務體系的智能升級。
打開長江電子航道圖 App,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水域航道水深、每一條江上船舶航行狀態和每一處航標位置。為方便船舶充分利用航道水深,優化航線與配載,提高運輸效能,長江航道部門加快數字航道建設步伐,研發并推廣應用長江電子航道圖。目前,長江電子航道圖已在船舶北斗導航系統終端實現深度應用,該App用戶數量達到12萬人,服務訪問量達600萬人次。
這一信息化建設成果也有效推動了長江干支聯動發展,漢江、贛江等長江支流相繼開展電子航道圖應用,并全面接入長江電子航道圖 App。
此外,長航局著力打造依托于數字航道體系的長江航運公共服務平臺和政務管理平臺,“航道+港口+船 舶+貨物”的航運物流全景大數據生態體系逐步構建,“航道+航運”信息助力水上監管業務。
無論是科技應用 ,還是管理創新,落腳點都在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長航局堅持在創新發展中注入人本情懷,將“智慧芯”嵌入行業管理,以便利化、智能化、精準化的政務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提升航運企業和船員的幸福感、獲得感。
長江海事部門在海事政務服務中心、碼頭、綠色綜合服務區等專門設立 24 小時“一站式”海事業務自助辦理服務點 ,打通服務“ 最后一公里”。目前,148 個海事政務自助服務站已全面運行。自此,在長江海事部門管轄航段中,平均18公里的岸線上就有一個服務站點。同時 ,海事部門優化完善違法遠程處理平臺,行政處罰案件進行“網上通知、遠程確認、手機處理”,實現了“一站式解決 糾紛中心”全覆蓋;大力推進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網上“不見面”審批, 便捷辦理進出口岸許可,幫助船舶快速通關。
長江三峽通航管理部門開發“三峽通航 e 站”微信小程序,將三峽綜合服務區服務從“線下”拓展到“線 上”,持續優化通航服務。
在創新發展的推動下,一幅“貨暢其流、人享其行”的畫卷在長江上徐徐展開。
筑牢底線 安全發展守護大江安瀾
長江水上通航環境復雜,航運安全與否,與流域百姓乃至沿江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安全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沒有安全,高質量發展就無從談起,必須牽牢這個‘牛鼻子’。”付緒銀說。長航局從頂層設計入手,通過完善長江航運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安全生產預防控制體系、監管與服務體系、應急管理體系等,夯實安全發展“防護罩”。同時,在監管上發力,以水上客運、危化品水路運輸和港口作業、重要航運樞紐運行、防范船舶碰撞橋梁等為重點, 健全完善風險隱患“雙重預防”體系, 實施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整治;在主體責任落實上下功夫,編制《長江航運企業安全生產風險評估與防控》等培訓資料,免費開展多種形式的風險防控培訓宣傳教育,助力航運企業提升安全生產風險防控能力。
基礎設施建設齊頭并進,長江航運安全發展保障水平顯著提升。目前,長江干線 AIS 實現全覆蓋,VTS、 CCTV 基本覆蓋港區、橋區等重點水域,機動力量應急反應時間不超過 45 分鐘,水上搜救成功率達 93%,萬州、武漢、南京區域性應急救助基地建設加速推動。
一道道安全屏障 ,守護大江安瀾——
長江引航一次次刷新引航紀錄,今年 1 至 9 月,長江引航中心共引領中外籍船舶 47339 艘次、引領船舶總噸 9.1 億、引航里程 590.6 萬公里,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 2.7% 、6.3% 、 0.4% 。筑牢了疫情防控的水上防線,確保了貨輪航行安全。
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在六圩河口形成了我國內河最大的“十字路”,因航道航行復雜、船舶流量大, 船員又叫它“老虎口”。鎮江海事局建立“動態監控、提前干預、交通組織、應急處置、服務保障”的快速反應處置中心。執法人員24小時為“老虎口”進出船舶保駕護航 。
在長江岳陽水域,為保障界牌水道航道疏浚施工期間船舶航行安全, 航道工人正在調整航標。航標是船舶航行的“眼睛”,為保障船舶安全航行,航道部門除保障航標正常運行外,還根據水情及水上通航情況,不斷優化航標配布。
在三峽大壩錨泊區,海巡執法人員來往穿梭于待閘船舶間,對過閘船舶進行安全檢查。自 2018 年 6 月 1 日過閘船舶實施 100%安全檢查以來,長江三峽通航管理部門深耕安全工作“責任田”。
在長江宜賓水域,宜賓海事執法人員被稱為三江口的平安“ 守護神”。宜賓海事局強化水上應急搜救,形成救援隊伍專業、設備智能、24 小時值守、反應迅速的搜救模式,宜賓翠屏海事處也榮獲交通運輸部“最美搜救人”稱號。
在渝湘高鐵長江隧道、南京長江五橋、海太過江通道、滬通長江大橋等水上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現場,長江 海事、航道部門全力保駕護航,為工程建設創造一片平安水域……
從長江頭到長江尾,密織的長江航運安全“防護網”,折射出了長航人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日前,交通運輸部批準長航局在內河航運安全管控與應急搜救、長江航運多源時空信息智能服務應用、長江干線綠色航道建設及應用、長江干線智慧航道建設及應用、長江三峽河段智能通航、長江干線港口和船舶岸電創新發展等六個方面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的要求,我們必須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握運輸規律,以推進安全、綠色、協同、創新四個發展為抓手,推動各航運要素均衡協同發展。到 2025 年,實現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體系,總體實現航道更暢通、航行更安全、銜接更高效、服務更優質、發展更綠色、運輸更智慧、管理更科學、保障更有力的長江航運。”付緒銀如是說。
(新媒體責編:qiaoyidan)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