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品降價了 供應保障要跟上
5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進口藥品零關稅后,我國將啟動抗癌藥品國家集中采購和醫保準入談判,癌癥患者藥費負擔將更趨合理。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月28日舉行的降低抗癌藥品費用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醫療保險司司長陳金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藥政司司長于競進介紹了我國降低抗癌藥品費用的有關情況。
當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癌癥已成為威脅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雙升”態勢,防控形勢十分嚴峻。大部分抗癌藥價格昂貴,癌癥患者用藥可選擇性不高、費用負擔偏重。
于競進介紹,經初步統計,我國已上市抗癌藥品138種,2017年總費用約1300億元。抗癌藥品費用高的原因主要包括研發投入大、保障能力有限、帶瘤生存期不斷延長等。隨著癌癥防治技術進步和新藥上市速度加快,2014年確診的、生存期超過5年的腫瘤患者比例超過40%,客觀上進一步推高了抗癌藥品費用。
4月23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關于降低藥品進口關稅的公告》,自2018年5月1日起,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堿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4月27日,財政部等四部門發布降低抗癌藥生產進口環節增值稅稅后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了103種已經上市的抗癌藥,進一步鼓勵抗癌制藥產業發展,降低患者用藥成本。
于競進說,按照國務院的要求,2016年以來,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分別組織開展了國家藥品價格談判和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39個談判品種平均降價50%以上。
“這些藥品已經全部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各地均已在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上公開掛網采購。”于競進說,經初步統計,截至今年4月18日,兩批談判的17種抗癌藥品因降價節約資金41.7億元,加上納入醫保目錄后報銷的部分,共為患者減輕藥費負擔62.4億元。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包括降關稅、加快創新藥進口上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質量監管、綜合施策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急需抗癌藥品價格有明顯降低等要求,從多環節、多渠道降低抗癌藥品費用。
曾益新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按照“政府主導、政策聯動、規范持續”的原則,在降低稅率的基礎上,綜合運用集中采購、醫保支付、合理用藥、研發創新等聯動措施,完善抗癌藥品供應保障政策,制訂了一系列工作措施,有利于減輕癌癥患者藥費負擔、放大政策惠民效果。
隨著抗癌藥生產、進口環節增值稅稅負大幅度降低,政府集中采購、將進口創新藥特別是抗癌藥及時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加快創新藥進口上市等多項綜合措施陸續出臺,將進一步降低國內患者,特別是癌癥患者的負擔,用藥有了更多選擇。
“對已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施政府集中談價和采購。3家以上企業生產的,擬開展專項集中招標;生產企業不滿3家的,通過談判、撮合等方式,鼓勵形成全國統一采購價格。”曾益新說,對未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行醫保準入談判。擬由醫保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并開展準入談判,將符合條件的藥品納入醫保藥品目錄范圍,醫療機構按照談判價格網上采購。
其實,進口抗癌藥降到“零關稅”還不夠,還需要綜合施策,從多環節、多渠道層層壓減進口抗癌藥品價格,同時還要進一步提高癌癥的診療能力和規范化水平。只有這樣,患者及家屬對急需的進口抗癌藥價格降低才會有更切實的感受。
陳金甫表示,從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險用藥來看,是一個水平不斷提高,逐步滿足需求的過程。目前的藥品目錄基本上能滿足需求,但也有進一步擴大支付范圍和提高用藥水平的需要。按照中央的決策,人社部已經做了專項部署,會盡快啟動建立藥品的動態調整機制,盡可能把更多臨床價值高、治療急需的藥品納入支付范圍,既有效提高患者用藥水平,又通過談判把價格降下來,減輕患者的負擔。
目前,相關部門已經提出建立控制抗癌藥費負擔的長效機制,主要包括鼓勵研發創新,加快癌癥防治藥品審批上市,降低藥品流通成本,提升診療能力、合理使用抗癌藥品等4個方面。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