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簡稱《綱要》)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摹畫了一幅交通運輸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新時代交通人開啟交通發展“新長征”的工作指南,也為海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藍圖已繪就,奮斗正當時。連云港海事局要堅決貫徹落實《綱要》部署,圍繞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的要求,以“三化”建設為統領,不斷推進“三年攻堅行動”和高質量發展,做交通強國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努力在建設交通強國偉大征程中展現連云港海事擔當作為。
強化協同思維
提高海事安全治理能力
《綱要》提出了“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完善交通安全生產體系”“強化交通應急救援能力”的要求。安全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精準掌握事故隱患發生機理和風險防控要素,以系統思維通盤考慮、統籌管理,努力實現水上交通安全人、物、系統、制度等基本要素的和諧統一。
連云港海事局將始終圍繞維護水上交通安全和保障水域環境清潔的總體目標,不斷強化本質安全內涵要求,推動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推動主管部門落實行業主管責任,深化海事監管體系建設。樹立打贏水上安全保衛戰的必勝信念,進一步落實風險管控及隱患治理雙重預防機制,聚焦重點公司船舶,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管理主體責任,聚焦風險防范,持續開展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加大適合連云港海事局轄區特點的搜救裝備投入,做好相關演習演練工作,進一步提升安全保障服務和應急處置能力。堅持共建共治共享,不斷通過區域聯動、部門聯合形成合力,不斷提升社會資源整合能力,逐步構建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海事治理體系。
強化創新思維
提升海事服務保障水平
《綱要》提出“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的目標。“四個一流”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系統審視自身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通過提供更高品質、更高水平的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連云港海事局將創新管理理念,鼓勵用創造性的方式方法來解決工作中熱點、難點、重點問題。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全力對接連云港自貿區建設,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在港口建設發展、轉型升級中發揮積極作用。做好服務港口經濟發展工作,加強船舶進出港組織,支持港口口岸開放和未正式開放碼頭泊位的船舶臨時停靠,促進港口上量,并大力服務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建設等水上重大、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協調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等各方力量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法規體系,推動《連云港市海上旅游船艇管理規定》出臺,助力水上交通與觀光旅游、運動休閑等產業協調發展。繼續深化與鹽城市響水縣、連云港市灌南縣和灌云縣三縣人民政府開展的灌河水域綜合執法行動,共建“平安灌河”。深化單一窗口、口岸大通關建設,加大與海關、邊檢等口岸單位的協同配合,落實好錨地聯合登臨堅檢查、海事政務“一網通辦”、船員“口袋工程”等“放管服”舉措,提升口岸便利化水平。
強化系統思維
不斷增強海事發展軟實力
《綱要》提出“大力發展智慧交通”和“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交通干部隊伍”等要求。在不斷提高硬實力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增強軟實力,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科技裝備支撐和人才智力支持。
連云港海事局將有計劃地推進海事裝備設施提檔升級,強化對智能航運、無人駕駛船舶、純電動拖輪等新業態新技術安全監管空白區的研究。落實資源共享理念,研究與政府、行政單位、企事業單位建立信息技術、裝備設施等資源的共享機制,快速提升我局信息技術軟實力與裝備設施的硬實力。同時,加強思想教育,培育和踐行海事核心價值體系,加大先進典型培育和宣傳力度,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和激勵干部職工干事創業。加強內部管理,進一步增強對內合作和對外開放的深度,強化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加強隊伍建設,著力培養領軍人才和骨干力量,為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更多的優越寬松條件。加強文化建設,常態化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增強海事隊伍凝聚感和向心力。
建設交通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連云港海事人將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團結一致、奮力拼搏、戮力同心、積極進取,努力為建設交通強國貢獻連云港海事的一份力量。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