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徐州佳利達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接到客戶的一項國際物流需求:將江蘇華辰變壓器股份有限公司一臺大型變壓器運輸到烏茲別克斯坦的項目工地。
由于該變壓器超寬超重,無法通過中亞班列運輸,必須通過公路跨國運輸。徐州佳利達公司搭配特制加固支架和專業捆綁技術,運輸全程配備先進的監控系統,歷經12天,于1月25日春節前夕安全運達烏茲別克項目工地。
這條跨越三國的超大件國際全程陸運專線,填補了徐州地區到中亞地區的跨國(多國)公路運輸的空白,為徐州產品出口中亞地區打通了一條新的物流通道,這是徐州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深度對接、融合發展帶來的新成效。
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不僅是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供應鏈效率的關鍵路徑。徐州近年來探索的基于數字化驅動的千億級工程機械集團物流體系構建,以及依托陸港聯運模式構建多式聯運體系深度服務制造業融合等項目,讓徐州企業運輸效率大幅提升,成本顯著降低。
融合好,物流從附屬變為競爭力要素
物流貫穿生產和銷售的所有環節,對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服務水平有著重要支撐。如何讓物流從附屬服務轉變為提高制造企業市場競爭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潤空間的重要一環,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課題。
徐州是全國最重要的工程機械生產制造基地,整機和零部件周轉都需要相應的物流業進行支撐。徐工超大件礦挖設備單臺總重超百噸,拆卸后的主機寬度仍達到近6米,如采取傳統陸運集港運輸方式,將面臨整機拆分短途公路運輸、船型配艙、碼頭場地承重、進出海關監管場地等諸多難題。
隨著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發展,物流行業也正向數智化轉型,助力供應鏈全面升級。
徐工全球物流中心副總經理吳瓊介紹,為確保超大件礦挖設備能順利運達海外礦區,他們在產品生產制造初期就進行介入,深入了解產品的型號、尺寸、重量、運輸目的地以及收貨時間要求等詳細信息,分析境外端拆解復原能力、目的地道路情況及國家政策,提前規劃運輸路線,推行整機發運河海聯運。
市交通運輸局行政審批處和路政大隊也主動上門、深入徐工機械、布蘭肯(徐州)金屬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利星行物流有限公司等大件運輸生產企業、大件運輸企業進行面對面溝通,探討最佳運輸方案。
徐州宏康物流有限公司在與徐工合作過程中發現,徐工大件設備運輸至上海方式如果為公路運輸,設備裝車前需拆解,道路運輸過程中需拆解限高桿,浪費人力、物力、時間,且阻礙社會交通運轉。最終決定采用徐工大件設備“陸改水”業務。
2024 年6月6 日,滿載著徐工 XDE130 雙橋剛性礦車機組的“振和 8866”號和“紅航貨 8566”號兩艘輪船鳴笛啟航,駛離徐州港雙樓作業區宏康碼頭前往上海港,再轉海輪發往國外。
此次業務背后,徐州港務集團成功實現徐州市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助力徐工集團創新物流運輸模式,將大件設備集港上海的途徑由陸路運輸改為水路運輸。在無縫銜接船期將貨物運往海外的同時,也達到了節能降耗目的。
鏈起來,降本增效還能提升協同效率
走進徐州淮海國際陸港供應鏈服務中心綜合服務大樓,一面富有科技感的大屏尤為引人注目。大屏上實時監測著徐州淮海國際陸港和連云港海港的動態,中歐班列、海鐵聯運、班列平臺運行等各種物流信息也一目了然。該平臺從2023年10月試運行以來,持續完善多種功能場景框架,實現了對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物流信息的實時共享。
徐州陸港集團運營公司副總經理孫碩介紹:“在中歐班列方面,截至2024年,已累計開行2231列,可通達亞歐大陸21個國家50多個城市。徐連海鐵聯運班列實現入圖穩定開行。徐工大件設備‘陸改水’、徐鋼集團數字化物流平臺建設等項目,讓企業運輸效率大幅提升,成本顯著降低。”
烏茲別克斯坦環球物流服務公司總經理哈基莫夫·賈洪吉爾說:“徐州列入國家班列集結中心后,江蘇省內所有的貨物始發站都從徐州出發的話,這個班列就會有效降低運輸成本,如果還有稅費減免,對于中國還有烏茲別克斯坦來說都是絕對利好的事情。”
2023年9月起,徐工機械與中鐵特貨開始戰略合作。通過資源共享機制,徐工集團可免費使用中鐵特貨全國貨場網絡,形成輻射全球的供應鏈體系。項目實施以來,企業綜合物流成本降低15%至30%,貨物出運時效穩定在7至10天,助推蘇皖魯豫交界地區外貿進出口增長18%,為徐州建設雙向開放樞紐注入強勁動力。
鋼鐵廠也有諸多大宗物資大進大出,對進出廠物流的靈活性、及時性和協同性要求都很高。徐鋼集團與徐鋼物流服務有限公司深化合作,建設了1條年運量為1000萬噸的鐵路專用線及物流智能配礦中心,引入自動化倉儲系統、智能分揀機器人、無人駕駛運輸車等先進裝備,共同打造更為智能、綠色、高效的供應鏈系統。
江蘇黎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在大蒜短途運輸中,以托盤作為基本作業單元,使標準托盤使用率提高到100%,既提高了作業效率,又減少了交接貨的時間,在行業起到示范作用。進而帶動整個農產品產業從生產、運輸,到分選、倉儲、配送等全鏈條的標準化,提升了徐州農產品物流的整體競爭力。
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黃世旺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與市工信局等部門的協作,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臺,促進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深度對接,推動鐵路專用線進港區、進園區、進廠區,積極推進‘公轉鐵’‘公轉水’,降低物流成本,從而帶動市臨港產業、物流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迎來新的飛躍,為建設產業強市注入強大動力。”(王正喜)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