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文化宣傳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過去幾十年里,有一位老同志一直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從事宣傳工作。他就是87歲的江蘇省射陽縣交通運輸局退休干部江正,一位身為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江蘇戲劇家協會等6家協會會員的老藝術家。現在讓我們看看他對自己一生從事文化宣傳工作的回顧。——編者
結緣群眾文化工作
過去不像現在有黨建這個提法,但我所從事的文化宣傳工作,實際也是在為宣傳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和制度建設等工作做宣傳。
1935年8月,我出生在黃海灘頭一個貧窮的打漁人家,那時戰火紛飛、兵荒馬亂,家里窮得一貧如洗,兒時要想念書比登天還難。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我終于有了上學的機會,然而那時我已16周歲。讀了兩年小學,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初級中學。畢業后,因家寒未能就讀高中,但有幸走上了群眾文化工作崗位——任千秋鄉文化站第一任站長。
那時,我雖然沒有加入黨組織,但一直以一個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把鄉村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縣里舉辦鄉鎮群眾文藝調演,要求自編自演,我就撰寫了戲劇小品《看秤》和《夫妻爭鍬》廣場劇,演出后效果極佳,并被遴選參加省、市群眾文藝調演,并獲了獎。從此,我初心不改與文化宣傳結下了不解情緣。
1969年12月,我調任縣文化館副館長,負責全縣群眾文化輔導兼《群眾文藝》編輯出版工作。當時黨的工作要建立在群眾當中,有句話叫支部建在連上,首先是宣傳工作要建立到群眾中去。寒來暑往,我走村串戶,了解人文典故、鄉土風情,為創作積累豐厚底蘊。輔導過鄉村、機關、企事業、學校等業余宣傳隊數以千計文藝人才。
1977年,文化藝術開始復蘇,農村文化干部十分缺乏。我言傳身教,用8年時間培養出數百名德才兼備、能歌善舞、會寫會畫的文藝骨干,他們都是輟學在家務農的高、初中畢業生。我推薦17名文藝骨干走上了鄉鎮文化站長的崗位,全縣群眾文化活動搞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1980年代初期,江蘇省文化廳在我縣召開了群眾文化現場會,授予我縣群眾文化先進縣、農民畫先進縣榮譽稱號。
在交通系統組織文化活動
1989年7月,我又被調到縣交通運輸局任工會主席。職工文化與群眾文化一脈相承,對于我來說駕輕就熟。當年縣委舉辦“慶祝國慶合唱比賽”,我從交通運輸系統執法隊伍、修橋鋪路扛鐵鍬工人中,篩選出90人組成合唱團。這是一支“雜牌軍”,我鼓足勇氣,迎難而上,起早帶晚,不辭勞累地帶領隊員們反復練唱。結果全縣31個團隊參加比賽,我們交通團隊榮獲第二名。當年我51歲,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
從舉手宣誓入黨的那刻起,我就堅定了對黨的信仰和忠誠,筑牢做人做事底線,一絲不茍,以“釘釘子”的精神,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改革開放大潮滾滾向前,交通運輸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一個個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的先進集體和平凡善舉的群體形象層出不窮,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我組織了交通系統“銀發宣傳隊”,并先后撰寫了小品《進口媳婦》、小喜劇《工地情》,以及方言快板、三人花鼓……常年活躍在車站碼頭、火熱的工地和流動在全國各地的航運船隊。我寫了一篇通訊《火爆演出》發表在中國交通報副刊上。有近百個群眾文藝節目參加省、市、縣乃至全國調演,榮獲85個獎項,其中小淮劇《今宵月又圓》進京調演獲一等創作、演出獎。與此同時,還撰寫了《黃海岸邊舞長龍》等490多篇報告文學、通訊、詩歌、散文……在全國大小報刊雜志上發表。全系統有82人成為各級“勞動模范”。其中,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黃沙河道班“紅旗班組”、興橋工區“先鋒號”和江蘇河海公司“先進圖書室”等稱號;養路工人周健、姚煥平先后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其實,光榮也好,辛苦也罷,根本不在于取得的成績,而在于怎樣做一個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
1998年8月退休時,局黨委留用我任老干支部副書記、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和扶貧協會會長等6項工作,我退休不退志,俯下身子把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據統計,全縣交通系統有留守兒童、特困生等6類弱勢群體215名,26年來,我先后自費出資和自籌資金25.95萬元,每年暑假舉辦一次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系列活動,并為青少年購置學習用品,為貧困兒童添置衣服22680多件(套)。
余熱發光盡綿薄,奮蹄照亮后塵人。我退休多年,依然整天忙忙碌碌,有時周末和假日還要加班。雖然很苦很累,但我心里感到充實和快樂,先后在中國詩詞楹聯、北京戲劇、黃河、江蘇等出版社出版了《黃海邊小花》《一包喜糖》等6部戲曲作品集;《交通風采錄》《開啟新征程》等4部文學作品集。我創作的一首《射陽河畔好風光》民歌,膾炙人口,從農村一直唱到省城大舞臺,至今傳唱了50年之久。
初心不改,牢記使命。我從入黨那刻起,就有一張特殊黨費銀行卡。我對自己約法三章,凡是稿費、征文和演出獲獎的獎金從不亂花一分,作為特殊黨費的專用款項。在“6.23”龍卷風、抗擊疫情中我交納特殊黨費3500元,在大洪水、汶川大地震特大自然災害(包括扶貧濟困、關愛青少年)等,共計捐款5.85萬元。
爹親娘親黨最親,我一直認為,是黨給了自己政治生命,是黨給予我全家的幸福生活。在親愛的黨一百周年華誕到來之際,我向黨組織表示,一定以赤誠之心,生命不息,筆耕不止,牢記初心使命,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
2015年后,射陽交通系統被省、市授予老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我個人也獲得市“正能量之星”“四好黨員”“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建立老同志的“學習園地”
“圖片展”以及活動陣地,都是我親自操作,把過去黨員學習關起門耒“坐井觀天”的學習方式,改為走出去,請進來,多元素的學習方式。所謂“走出去”,是讓老同志吸收新鮮空氣。我既是組織者又是服務員,參覌地方上的華中,周恩來,新四軍紀念館,游覽井岡山、湖南、西安等革命圣地,激發了老黨員更加愛黨,愛國,愛社會王義,愛改革開放的熱情。所謂“請進來”,請黨校老師講黨史感黨恩砥礪奮進,聽黨話,跟黨走,再作新奉獻。
上黨課學黨史,我既是服務員又是組織者。用縣域內的中共華中工委紀念館,農建四師淮海農場陳列館,以及胡特庸,陳發宏等革命先烈故事,開辟“黨史教育學習第二課堂”開展“黨史故事大家講”活動。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革命烈士對黨無比忠誠。深深地扎根在我心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為黨奮斗終身,決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夕陽無限好,黃昏亦光輝。我今年87歲,耳不聾,眼不花,精神矍鑠,俗話說:“牛扣樁上還是老”,我努力再為黨為人民做點力所能及的實事,向黨100周年華誕獻上一片赤誠之心,生命不息,筆耕不止。這真是:“晚霞滿天夕陽紅,老來青春奉獻中;成長不忘初心在,黨的恩情永傳頌。”(江正/文)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