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厚重之地,這是一場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持續的強降雨瞬間匯成滔天洪水掀起巨浪,淹沒城鎮。傾盆而下的大雨中,我們看到滾滾洪流中的各種驚心動魄,也看到無數個浸泡在水里演繹出大愛的普通身影。
面對嚴峻災情,各方救援團隊勇擔當、打頭陣,奔忙在防汛救災第一線,筑起一道道防汛搶險的“鋼鐵長城”。
集結 “我們的河南,我們守護”
鄭州、開封等城市日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大水漫灌沖刷著城市,街道注水匯集成河流,部分房屋坍塌,諸多群眾被困,生命陷入危急時刻。
“已經兩天一夜沒合眼了,能多救一個是一個!”剛把群眾送到安全區域,濮陽市紅十字救援隊隊員劉建武拖著疲憊的軀體又轉身扎進渾濁的洪流中,仍然向目前受困的群眾奔去。兩天一夜里,濮陽市紅十字救援隊輾轉三地,幫助兩百四十多名群眾成功脫險。“沒有開水,餓了就干吃方便面,沒有休息地,困了靠著墻站著都能睡。”隊員李玉成說道。
狂風暴雨,如一道特殊的集結令——
信陽藍天救援隊聞“汛”而動,馳援鄭州。隊員們一路冒著大雨,繞過重重阻礙到達指定地點開展救援工作。隊員們穿著濕透的衣服泡在水里,顧不上休息和吃飯,駕船一遍遍地呼喊搜尋,運送群眾到安全的地方。“經過一天的搜救,共轉移受困群眾1000多人,感覺所有辛苦都值得!”
駐馬店市蛟龍救援隊7月21日凌晨2點抵達鄭州,不作休整直接投入一線救援。次日,鄭州阜華心腦血管病醫院告急,已經兩天斷水斷電斷糧,第一梯隊6人攜帶滿船生活物資徒步14公里,克服各種困難,第一時間到達醫院。“看到你們,心里就有底了。”一位老醫生熱淚盈眶。
“冒雨出發,路上遇到多處塌方。”洛陽神鷹救援隊孟津大隊負責人邢延濤也帶隊前往鄭州滎陽汜水鎮參加救援。“大隊在去往鄭州途中,根據沿途災情邊走邊救援,解救了數十名群眾。”
“我們的河南,我們守護!”據河南省交通事業發展中心介紹,該省已有57支水上應急搜救隊伍、搜救人員3250人、沖鋒舟285艘投入水上應急搜救,他們分赴鄭州、許昌、新鄉等各縣區,據初步統計已轉移救助被困人員17000余人。
沖鋒 “再苦再難,我們不怕”
渾濁的積水下危機四伏,驚險時刻在發生。
一輛浸泡的汽車發生側翻,劃傷了隊員王金江的大腿,血水混著泥水,雨水裹著汗水,王金江咬緊牙關繼續堅持。整整六個小時,他護送一批批受困群眾脫險。直到最后一名受困人員撤離,王金江才找了塊空地坐下包扎傷口。
“我們沖鋒舟剛到水中央就被樹枝劃破了,半米長的口子,一分鐘不到,沖鋒舟里面灌滿了洪水,幸好里面沒有群眾。”淇縣斑馬救援隊隊長韋玉其講述,“沒了沖鋒舟,群眾轉移我們就一個一個地背,物資運送我們就一包一包地扛。”
“在環翠峪風景區救援時,道路斷裂凹陷,水流直接沿著凹陷處匯集成一條15米寬的河流。”濮陽市紅十字救援隊隊員王淙禾說道,救援隊與消防隊借助兩根鋼管在河流中間架起一座極不穩定的鋼橋,“我們就趴在鋼橋上匍匐著前進,運送物資、轉移受傷群眾。水流湍急,人只要掉下去,直接被卷走,每一步,都走得驚心動魄。”
暴雨無情人有情。
400件礦泉水、100箱面包、200箱牛奶,永城水上義務救援隊牽頭征集七車賑災物資出發開赴鄭州,30名隊員帶了兩艘小船、救生衣、救生圈一同奔赴。“我們這里有水、有吃的,大家自己拿。”隊員胡丹一邊給市民發放物資,一邊安撫市民的情緒,“我們都會挺過去!”
“我們這個救援隊包含各行各業人員,有國企單位,有個體戶,還有大學生。年長的55歲,最小的才19歲,大家從不同地方匯集到一起,逆流而上,防汛搶險。”洛陽市神龍水上義務搜救隊隊長楊紅山紅著眼說道,“再苦再難,我們不怕。這就是比暴雨更強大的河南力量!”
同舟 “我們‘豫’你同在”
“讓老人、婦女、小孩兒先撤!”歷經數小時,溫縣藍天救援隊打通了鳳凰里村莊的安全通道,人群里響起了一聲響亮的呼喊。
“是的,弱勢群體先走!”受困群眾隨聲附和。
體力好的攙扶著體力弱的,彼此依靠著彼此,村民們有序撤離。一直奮戰至晚上1點多,守著多個村莊1500多名群眾安全撤離后,救援隊才在滎陽應急管理局吃上泡面。“沒想到泡面可以這么香!”年輕隊員小張感慨道。
救援一刻也不能停,尤其是暴雨持續的深夜。“不光是我們救援群眾,群眾也在幫助我們。”濮陽市紅十字救援隊兌煒勛講述,長時間的一線救援,物資消耗殆盡,市民王先生把自家的汽油發電機卸了,送到一線做照明設備能源,指引著救援隊奔赴一個又一個的受困群眾,“老鄉的支持讓我們充滿干勁。”
鄭州東區市民老趙被解救后,也赤膊上陣,加入了一線救援。“很累,很困,但就是睡不著,家鄉被淹著,父老鄉親都還等著我們。”扛沙袋、修下水、堵門窗……渾濁的洪水已經淹沒了他的胸部,他毫不在意,“關鍵時刻,我要守護我的家鄉。”
“每天幾千個電話,每分鐘都會打進來好幾個!”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牛振西的手機號碼被列為河南暴雨救援電話,連續對接各方近四十個小時,他的聲音已經有些沙啞,“不敢睡覺,哪怕躺下也睡不著,生怕錯過任何一個求助電話。”牛振西的雙眼布滿血絲,“打電話的不只是受困群眾,全國各地志愿者也在打,不斷有人申請加入一線救援。”
河南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微博上,#河南暴雨互助#話題,一天之內超過44億閱讀量,1400多萬條討論。“河南暴雨救援聯系方式”被網友接力擴散,大家紛紛為救援貢獻著一份力。
“今夜無眠,與河南同胞同在,一定要平安。”
“河南是中國的河南!我們‘豫’你同在!”
一句句鼓勵背后,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溫情。河北、山西、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湖北7省1800名消防員火速集結,奔赴前線,馳援河南。
7月20日下午,鄭州迎來了久違了晴天,但暴雨仍在繼續向其他城市襲去。7月21日,河南新鄉的降雨量超過了一天前的鄭州。“新鄉暴雨”“保定龍卷風”“河北暴雨”等諸多詞條繼續占據熱搜。
然而,烏云總會散去,河南終見陽光。
這一戰,我們一定能贏!
手記
風雨面前一起扛
“再苦再難,我們都會挺過去!”這是采訪中我聽到最多的話。記錄汛情的同時,我也不斷被這句話打動。
在鄭州,在新鄉,降雨量一次次刷新歷史極值,但救援隊的身影從不缺席。救援隊隊員王淙禾說道,他在水里呆了近40小時后“下半身早已經沒有知覺”。電話那一頭,他聲音雖顯疲憊,但語氣卻非常堅定:“就算再困、再累,我必須堅持。因為,在老百姓眼里,我們來了,他們心就安了。”河南人以勇敢、善良、堅韌的品質鼓舞著自己,也回應著所有關注的目光。
視頻中,圖片里,有風有雨有洶涌的泥水,更不缺一個個感動的瞬間:有被積水泡到皸裂的手腳,有和衣而臥的睡姿,有分發物資的溫暖手臂,有背著老人的堅實肩膀……無論是堅守一線的交通人水運人,還是義務加入救援隊伍的志愿者們,或是扎入水中一起救人的普通市民,他們是普通人,也是這所城市的英雄,是他們,讓我感受到河南兒女的溫暖與大愛。
網絡上,朋友圈中,“胡辣湯加油,熱干面來了!”“河南加油!鄭州挺住!”鼓舞人心的口號一再刷屏,涌動的暖流沖散大雨帶來的冰冷與黑暗。兄弟省份冒著風雨馳援河南,逆行向險一步步向風暴中心挺進。他們送去物資、送去救援力量、送去溫暖與希望。這就是中國人的脊梁——不論是疫情還是天災,當我們團結一致,點滴之力將凝結成足以劈開萬難的眾志成城!
風雨過后有彩虹。中華兒女的堅持、堅強、堅韌,成為穿破這次暴雨最耀眼的光。我相信,河南這次“一定中”!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