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交通部曾發文要求新購公交車需加裝“駕駛區域隔離設施”(以下簡稱“安全隔離門”)。日前,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安全隔離門”技術要求的行業標準,明確規定,新運營公交車的“安全隔離門”高度應不小于1.6米,以確保駕駛員不受不法乘客直接攻擊,不法乘客也不能直接接觸方向盤、影響公交車運行安全。據了解,該項標準將于2019年3月1日正式實施。
隔離門應能防止乘客襲擊駕駛員、搶奪方向盤
交通部表示,近年來,全國各地發生多起乘客侵擾駕駛員行為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尤其是重慶萬州“10.28”城市公交車墜江事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為進一步加強城市公共汽車和電車運行安全保障工作,日前,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公交車“安全隔離門”的行業標準《城市公共汽電車車輛專用安全設施技術要求》(簡稱《技術要求》),對城市公共汽電車駕駛區防護隔離設施的技術要求做出了具體規定。
記者了解到,《技術要求》明確提出,城市公共汽電車的駕駛區防護隔離設施一般由后圍、側圍等組成,側圍應設施護圍門;防護隔離設施后圍上部空隙高度不大于300mm,側圍上沿最低點距乘客區通道地板高度不小于1600mm,側圍前端應在駕駛員遇乘客威脅、襲擊或搶奪方向盤等事件時起到防護作用;防護隔離設施護圍門開啟方向應向外打開,門軸宜設在駕駛員后側。護圍門內側應有鎖止裝置,駕駛員突遇身體不適等緊急情況應能從外部打開。
同時,標準還規定隔離設施應采用不完全封閉的形式。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側圍前端不與前擋風玻璃連接,對安全行車視線影響較小;二是駕駛員突遇身體不適等緊急情況方便實施救助;三是方便駕駛員面對面與乘客溝通,以便做好駕駛員職責范圍內的服務工作;四是駕駛員心理壓抑感、封閉感和牢籠感較小,工作環境更舒適;五是經濟成本較低。
新投入運營的公交車都將使用此標準
作為保障公交司機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去年11月9日,交通運輸部就曾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完善公交車駕駛區域的安全防護隔離設施,同時,新購公交應配隔離設施。
作為較早推廣使用公交車安全門的城市,據北京公交集團介紹,目前北京70%以上的公交車設有安全隔離門,并要求新購車輛需直接選擇有安全門的車型。但因為車輛結構限制等原因,暫時不會對不具備條件的老舊車型進行盲目改造,而訂購新車直接選擇有安全門的車型。
北京公交集團此前透露,北京70%以上的公交車設有安全隔離門。
而除北京外,重慶、南京、西安和武漢都表示將陸續為所有公交車配備獨立駕駛室,或新購置帶有安全門車型。不過記者注意到,由于沒有統一標準,公交車“安全隔離門”的設置方式和尺寸也都存在差異,某些地區甚至還發生了,乘客手持物品揮過安全門擊打公交司機的事件。
如何確保公交車“安全隔離門”不會形同虛設,能夠起到保護駕駛員和行車安全的實效,成為了業界討論的話題。
為此,交通部組織全國城市客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多次召開不同層次、不同范圍的座談會,廣泛征求各方意見,邀請行政管理部門、專家學者、運營企業、制造廠商及協會組織等進行了反復論證,進一步規范和細化城市公共汽電車駕駛員隔離設施的技術要求。
2019年1月29日,公交車“安全隔離門”的行業標準《城市公共汽電車車輛專用安全設施技術要求》獲批準發布,并將于2019年3月1日正式實施。屆時,我國全部新投入運營市場的城市公共汽電車的管理都將使用此標準。不過,交通部相關負責人也明確表示,這項標準僅僅是管理標準,也就是說是公交車的安全防范提出了底線要求,具體產品需要結合車況由生產廠家具體設計。
釋疑:公交車“安全隔離門”不低于1.6米標準如何確定?
對于“公交安全隔離設施側圍上沿最低點距乘客區通道地板高度不小于1600mm”的技術要求,交通部表示,這一標準主要依據《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GB/T 10000-1988),根據數據統計,當前中國95%的18-60歲成年人,肩部高度小于等于1455mm。考慮到人體抬起手臂,胳膊肘部高度略高于肩部,因此護圍門的上沿最低點距乘客區通道地板高度的最低值選取了數值1600mm,基本能夠保護駕駛員不受到乘客直接攻擊,并防止乘客接觸方向盤。同時,數值設置也考慮到駕駛員的服務性質,便于坐在駕駛位置上與乘客溝通。
此外,設置公交車駕駛區安全門還應滿足以下幾項主要原則有:不應影響駕駛員安全視線,不應影響乘客及駕駛員的應急撤離;不應影響駕駛員的駕駛操作和座椅調節;不應影響駕駛員觀測右側前乘客門區域及后視鏡、刷卡機、投幣機等;應有效防止乘客與駕駛員直接肢體接觸,防止乘客搶奪方向盤;應滿足結構強度設計要求,護圍門玻璃材料應使用符合GB 9656規定的安全玻璃。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