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黑龍江省海倫市豐山鄉豐收村農民姜秀云和老鄉又一起踏上綏化開往撫遠的K5141次“插秧專列”,前往三江平原插秧打工。今年是“插秧專列”連續開行的第20年,姜秀云也搭乘這趟列車走過20年的插秧“淘金”路。
雖然黑龍江省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6.8%,但秧苗補種、擺盤等工作仍舊需要部分人力。為滿足糧食生產需要,每年5月初,黑龍江省都有大量農民工從各自家鄉來到糧食主產區,集中從事約一個月的插秧工作。其中,尤以綏化赴三江平原地區的務工流最大。
與綏化人多地少形成對比,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大,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生產基地。上世紀90年代,許多來自綏化的農民開始到三江平原地區打工或承包土地。
“本著‘走一戶富兩家、在異地再建半個綏化’的目標,當時許多干部帶著農民去三江平原地區包地。”綏化市北林區農業農村局主任科員馬先才介紹,如今僅綏化市北林區便有7500多戶農民在三江平原地區包地超過120萬畝。
老鄉找老鄉。農忙時節,許多綏化及周邊農民便奔赴三江平原地區來到老鄉的田里打工。
“人多車少,那真叫人摞著人。”來自綏化的農民秦玉霞依然記得上世紀90年代自己在開往三江平原火車上的遭遇。
年復一年,務工人員越來越多。2000年,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為這些農民工開行了首趟“插秧專列”,并提供專門服務。
“每年這個季節的客流會爆發式增長,最高峰臨客有1900多人乘坐,甚至超過了春運。”綏化火車站客運車間副主任劉明介紹,車站對此開辟了綠色通道,提供專區候車,讓農民“不僅走得了,還要走得好”。
綏化火車站客運值班員趙業勝見證了“插秧專列”20年來的發展。從最早的候車廳人滿為患,到現在的廣場涼棚;從當年輾轉幾個小時來車站熬夜買票到如今送票下鄉、手機訂票,設備設施的升級讓插秧客體會到了方便。
吸引著秦玉霞等人年年奔赴三江平原的動力,是插秧期間的收入。“雖然有不同工種,但基本每天工資都在350元到500元。”綏化市望奎縣通江鎮正蘭頭村農民趙曉紅說,這不到一個月的插秧季,是自己一年重要的收入來源。
“當年出來打工的人穿著舊軍裝,背著編織袋,滿是皺紋的臉上透著疲憊;可現在很多插秧客穿著牛仔服,戴著太陽鏡,有的女稻客還染了頭發。”趙業勝說。
這些年,“插秧專列”增多了始發站,增開了車次,車上如今也安裝了招工信息板、提供律師義務咨詢。20年來,共有165萬余人次搭乘專列前往三江平原插秧。
今年綏化、齊齊哈爾和哈爾濱三個城市周邊將有4.8萬名農民工乘火車赴三江平原插秧。綏化火車站站長呂洪峰介紹,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增加,人力作業的需求逐漸降低,這一兩年務工流也在逐漸減小,但“插秧專列”為黑龍江省農業發展作出的貢獻將被印刻在中國農業發展的長河中。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